祖母藐視與日後立業

    解放前出生於上海的邊陳之娟,本是名人之後。她外公楊佑曾是中國第一批留學德國和日本,後出任中國駐日本及朝鮮領事,母親就是那時在日本出生的。外公因工作需要和本人樂善好施,經常主動救助難民,並關心教育,熱情洋溢地給學生講課。自幼常伴其左右的母親,耳聞目睹,潛移默化地受到外公的熏陶,所以,日漸養成了樂於助人的良善品性,這與邊陳之娟受慈母耳濡目染,而日後學醫重教、熱心公益之舉,是一脈相承的……就在我凝神聆聽邊校長的講述時,電話鈴響了,她一接,原來是一位學生叫鄧長政,是專搞經濟的,今年30歲。學生對她說:“二十多年前您是我的啟蒙校長,您那聲情並茂、循循善誘的教誨,使我永遠受益,終生難忘!我過幾個月就要結婚了,您是特邀嘉賓,您可一定要參加我的婚禮呀!”

    她欣然應諾說:“我一定準時參加!都二十多年啦,你還記得我,我真的非常高興——我衷心地祝福你,長政!”

    坐在桌對麵的我,分明地看到,她在接電話時,格外激動,那種成就感的欣慰,使她眉飛色舞,一放下電話就情不自禁地對我說:“我太感動了!這些年來,我一直都在為孩子們工作,他們都和我很熟,如果有一個小朋友不認識我,那說明我沒有盡到責任,也是我辦學的失敗。我整天同他們在一起,從來不感覺厭倦,是他們在鼓舞著我、推動著我!剛才這個學生的邀請電話,真使我感到驕傲,我也更熱愛自己的工作了!此時,我不由得聯想起一件令我刻苦銘心的往事:我有3姊1兄1弟,我是老五。在生下我的那天晚上,奶奶問:‘生了個什麽?’我爸答:‘女孩。’奶奶悻悻地說:‘啊?又是個丫頭!’盡管我長的並不醜,也較聰明,可就因為我是女的,又最小,所以奶奶一直都不喜歡我,隻有媽媽疼愛我。我爸在外邊上班,不管家裏事,一切都由年輕就守寡、在家最大的奶奶統管,因為她不喜歡我,所以兄姊都不喜歡我。我在家沒有地位,我一講話,姊兄就說:‘你在家最小,沒你講話的權力!’‘你比綠豆還小!連芝麻都不如!’我清晰地記得,在我3歲那年,有一天下午,所有孩子都進奶奶的房間,她說:‘排隊,我給你們分點心。’剛排到我,她就斥逐我:‘沒有你的事,走開!’這使我稚嫩的心靈,受到了強烈地創傷,我悒悒無言地低頭走進媽媽的房間,獨自坐在牆角,默默地淌著淚,直到天黑……到媽媽進屋拉燈才發現我,驚訝地說:‘哎呀!我到處找你找不到,原來你在這兒喲!’隻有媽的膝蓋那麽高的我,緊緊摟著媽的雙腿,滿腹的委屈,頓時化作哇哇的哭聲!我對媽說了緣由,她一下子把我抱起來,在柔愛地親吻我的時候,她那疼惜的淚水,同我的流在了一起……少頃,她從積極的方麵,說了句讓我銘記畢生的箴言:‘我的好寶貝兒,你應立誌成才!要記住:日後立業,要用真情深愛去對待每一個像你這樣的孩子!’從此,在我幼小的心靈裏,形成了這樣根深蒂固的概念:‘媽媽保護我,媽媽是英雄!’這個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卻給我一生的學習、擇業和有所成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邊校長講的很有道理,這正如英國劍橋大學著名教授貝弗裏奇所言:“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如果說,她在家受祖母等人的藐視是一段厄運的話,那麽,這就應了英國哲學家、政治家培根的話:“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