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中學生由於其生活條件的改善,加之有效的衛生保健、豐富的環境刺激等,幾乎在生理發育上都出現了前傾現象。他們的發育成熟年齡比以往年代提前,發育指標更是普遍超過了上一代、上上一代。但是其心理發展往往滯後,導致身心發育出現了較大反差,挺大個子的人,說話辦事卻常像個兒童,甚至出現以兒童心理自居,心理上就不想長大,有不少孩子後來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還言必稱自己是“女孩兒”“男孩兒”。這一現象的存在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雖不會帶來傷害,但卻會帶來損失。那麽家長怎樣防止中學生的“心理幼稚病”呢?

一、認同孩子的成長

家長在心理上要承認孩子長大了,再也不是昔日您眼裏的“小寶貝兒”“小乖乖”了。這樣就可以防止那些不必要的嗬護,更不會溺愛。

二、關注孩子的社會化進程

社會化即一個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社會化雖貫穿於人的一生,但青少年期是一個人社會化的最重要階段,即“預期社會化階段”,也就是準備著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走向社會被社會接納的階段。在整個中學階段,家長必須幫助孩子完成他應完成的幾個最主要的社會化任務:(1)形成對社會的基本認識和態度;(2)形成對人生的基本認識和態度;(3)形成對自己的基本認識和態度;(4)學習掌握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準備承擔社會義務與責任;(5)調控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可以由著性子來;(6)接受並完成自己的性別角色;(7)準備擇業和就業;(8)準備適應更加複雜的任務和人際關係等。

三、不遷就孩子的幼稚心理

當孩子出現幼稚、依賴、不負責任、自我放任、黏人、以兒童自居的心理和行為時,家長不應遷就,而應引導他們盡快擺脫這類心理和行為。

四、矯正父母心態

如果個別父母因種種原因而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依賴關係,阻礙了孩子心理的成熟,那麽,這類父母應盡快接受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