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望著台下齊刷刷射過來的疑惑的眼神,沉痛地說道:“在這次戰鬥中,我們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傷亡了八千多名將士。對於我們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損失。但這個損失不在於我們人數的減少,因為我們戰後又收編了一萬餘名降卒,這個損失在於,我們失去了八千多名並肩作戰的同袍乃至兄弟。”說著,他雙手高舉向天,仰麵嘶聲道:“八千子弟隨我侯景轉戰南北,幾經生死,矢石交攻之際無一惜身,每臨戰陣,莫不一往無前,死不旋踵。今於此慨然捐軀,思之念之,怎不令人痛斷肝腸。”說罷,披發拔劍,放聲大哭。

    台下眾軍起初都隻是靜靜地看著侯景,等見他披發痛哭,激憤的情緒頓時在胸中鼓蕩難以自抑,他們用手中的兵器緩慢而沉重地敲打著胸前的裝甲,低沉而有力地發出短促的音節:“嗬!嗬!嗬!”這聲音開始不大,隨著撞甲低呼的軍士越來越多,逐步宏大壯闊起來,當十二方陣中二萬餘名士卒同時發聲時,這聲音就會合成了一道蒼涼低鬱的九天神雷,滾落在這三軍肅立的原野上,箕山為之低昂,潁水為之嗚咽,就連薄霧和朝陽,也仿佛在這一刻黯然失色。

    侯景披頭散發地立馬土台之上,十餘名行台佐吏靜靜地站在他身後,神色肅然地看著台下。良久,低喝聲慢慢沉寂下來,侯景領著台上諸人揭下了身上披著的豔色外袍,露出一身素白的衣衫,悲聲齊唱道:“棄我驏驄竄岩幽,天降大雨追者休,為我外援而懸頭。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阿呼嗚呼奈子乎,嗚呼阿呼奈子何!”

    這首歌程越在汝陰家中時曾聽人唱起過,歌名叫《隴上曲》,原本是北方秦隴人民為悼念抗擊匈奴貴族而戰死的晉都尉陳安所作,這首民歌前半截描寫都尉陳安的高超武功和壯烈事跡,下半截則抒發了人們對陳安死於國事的緬懷和紀念。久而久之,人們在傳唱中已漸漸忘卻了原歌詞所承載的本來意義,逐漸流傳成了北人懷亡悼絕的慷慨悲歌。此歌因簡練生動,揮灑自如,轉接流暢,一氣嗬成而備受北人所喜愛,侯景率將佐們所唱的是這首歌的末四句,其詞以流水不返喻斯人永逝,阿呼、嗚呼,反覆回環,“奈子何”三疊,一唱三歎,感人尤深。

    古人常說,慎終追遠,激勵生者的最好手段,莫過於對死者的尊重和悼念,這實在是萬世不刊之論。曆來下層士卒是最容易滿足的,他們既已在亂世中淪為兵卒,生死之事已不能由自己做主,在戰場上默默地身死魂滅,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哪裏會想到貴為一方諸侯的侯景會率領行台官佐為陣亡者高歌送行,頓時一個個都激動得聲淚俱下,不能自己。

    一詠三歎,悲戚低回之間,侯景披發長歌道:“忠魂常在,英靈不遠,願逝去的勇士護佑著我們戰無不取,攻無不克。待天下抵定之時,我侯景誓必將勇士們的名字昭告皇天後土,沒身之士,厚加撫恤,功延家人,永享福澤。”

    士卒們無一不慷慨流涕,須發上指,奮力揮動著手中的兵器,身嘶力竭地高聲呼喊道:“河南王!萬勝!河南王!萬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