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據南懷瑾先生講,“唯”與“阿”都是指人們講話時對人的態度。譯成白話,在語言的表達上都是“是的”。但相同中又有不同,“唯”是誠誠懇懇的接受。“阿”是拍馬屁的應對,不管事實對或不對,一味地迎合對方的意見,這便是“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之處。許多人和上級談話時,每每說:“你的看法很對,不過我……”,這就是“阿”。“不過”、“但是”這類轉語,往往隱含著低聲下氣,不敢得罪人的順從心理。然而,真理是沒有討價還價餘地的。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出於個人利益的考慮,往往是不敢堅持真理隨便將就別人。所以在征求別人意見時、或聽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時,就要認真地加以區分,不要把別人對自己表麵上的應付當做真正的讚美。

一個讀書人是不應在學問上、文化上、思想上隨便將就別人,附和別人的,也就是說不要輕易作“阿”的表現。可是現在有一些所謂名人,卻將一些不怎麽樣的書吹捧過高,實在有失身價。難怪有一個記者說,目前的文化界被一大批沒文化的人把持著。我們應注意,“唯”與“阿”實質內容雖然不一樣,但在表麵上不易分別。比如,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別人所求,均回答為“好”!“行”!雖然得到的是一樣的回答,但有的是真“好”、真“行”,有的卻是假“好”、假“行”。比如推薦幹部,所有拉票的人得到的都是“好”、“行”,個別人還給你來一句:“不投哥兒們的票投誰的票呢!”等投票結果一出來,許多人卻傻了眼,自己被許多哥們涮了一把。

老子講這些道理,並非教我們帶著尖刻的眼光專門去分析他人的言行舉止是“阿”還是“唯”,而是提醒我們要學習真誠不侫的“唯”,避免虛偽造作的“阿”,可千萬別誤讀了,處處以此挑剔別人,要知道一切學問修養都應從反求諸己(從自己身上找問題)開始。

一個人再聰明,他對具體事情的了解遠不如在現場工作的人員。所以,現在許多組織都在積極營造大家說話的氛圍,提倡大家“有話就說出來!”“不要怕說錯話!”等等。但也有一些單位仍然是怕下邊人說話,並且把有不同意見的人視為異己。那麽,在這些單位裏,就不僅僅是“阿”的問題了,身邊的人都是十足的奴才相,領導把黑說成白,他們也說“是是”!可一旦領導下台或調任,他們就像倒了壩的洪水,把所有怨言都一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