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liáo)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絕學無憂。“絕”字在這裏有兩層意思,一是斷絕;二是完全沒有了,已經窮盡了。所以,“絕學”也是兩層意思,一是指自己學問達到了別人無所能及的地步;二是從來就不追求學問,一切全憑自然。比如,有些人一輩子沒上過學,字不認識一個,自然也談不上看書,但一輩子心裏始終守著一個善字,好事來了,也沒多大驚喜,倒是對別人的幫助感激不盡,倒黴事情來了,從來不怨任何人,隻是認為自己命該如此。另外一種人,學問做到一定程度,又進入了空靈的境界。如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我是沒有知識的,我空空如也。連孔子這樣的聖人都說自己沒有知識,自己空空如也,實際上,他已經達到了絕學的地步。其實,絕學是很難的,何況我們這些人幾年不看一本書,或是看了很多書,又沒有一本書經過慎思、明辨,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東西。知識達到一定的境界,任何疑難都解決了,任何事情都看透了,自然無憂無慮。絕學是無憂的前提,大多數人達不到絕學的水平,就常生活在憂慮、愁苦之中。看曆史會落淚,會替古人擔憂。生了孩子愁他大了沒本事,孩子大了又怕他對自己不孝順,反正一年360天,都是生活在愁煩之中。常有人給我說,他什麽什麽不順,把人煩死了。我就給他說,如果煩能解決問題,那我就陪你一塊兒煩。沒想到他說,就是,道理這麽簡單,不知怎麽就想不通。但我們絕不要認為既然絕學達不到,那幹脆就不學了,那就錯了。我認為,絕學不易,好學也可。《荀子》中說:人們求學問,並不是為了自己怎樣通達,而是為了當碰到坎坷挫折的時候,不會被它們難倒而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