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同為我國春秋時期人。他們兩人的思想不僅僅長期影響著中國,也影響著世界,可謂是育人治國的兩大“名醫”。其不同特點是:孔子多從正麵談問題——這個事應該怎麽做;而老子多從反麵談問題——哪些事不應該做。實際上,孔子的東西和老子的東西合到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東西,用老子的話說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不知後人出於什麽原因將其分成了儒教和道教,也不知出於什麽目的,越是關鍵的地方解讀越錯。

老子的《道德經》與其他文章有明顯的不同。一是他既開處方又抓藥——問題的答案就在他自己的文章中,不需要到其他書本中找答案,不像《大學》,許多答案是在《論語》和《易經》中。二是《道德經》每一句都是一篇文章,或一句格言,並且寓意極深,用有些文人的話說:“一語中具三玄門,一玄門中具三要義。”正因為這些特點,使許多人捉摸不定,在理解時往往斷章取義,這也是後人注釋《道德經》出現謬誤的原因所在。《道德經》雖然每一句寓意都極深,但處處講的都是生活中的事,普通人常遇到的事。既然這樣,就應該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清楚,使眾人都能明白。

我和朋友孫大午談起《道德經》,他說:“《道德經》就是名利經。”此言不虛。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古人說:“大德者,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壽。”曾子曰:“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所以,它不是一般的小名小利,而是大名大利,更講究輕鬆獲利的手段,說的是如何通過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實現,以使個人利益得到保證。

本人雖學識淺薄,卻不忍心將這麽好的東西,僅僅成為少數人的專利,理應為眾人所共享,所以我才冒昧將其通俗的注釋出來,並名之曰《平民之道》。目的是想把初學的人們引進門,至於進門以後,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文化修養的不斷提高,老子的《道德經》必將為更多的人所重視、所尊崇、所理解而得以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經過幾千年各種宗教、學說的衝撞,特別是近幾百年來西方科學與民主思想的衝刷,它仍然沒有衰敗,而且影響力日盛。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據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說,這是由於它有極強的韌性。桐城學派後人朱子會先生則把這個韌性解釋為三性:一為包容性;二為自律性,三為謙虛性。正是由於這三性,所以中華民族能夠光照千秋而不式微。在這種文化培育下的中華民族,當然也就會日益旺盛而不會被人滅亡。我之所以在寫了《平民大學》之後又寫了這本《平民之道》,就是感於此而發於言,目的是讓後人學習傳統文化不再困難。

任建華

2011年5月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