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多年不為別人的書作序了。

這次,馬镔同誌要出版他的文集,不好意思要我作序,隻求為他的書題幾個字。我考慮再三,覺得不宜於題字。一來我不是書法家,字寫得不算好;二來寫什麽字很使我為難。馬镔是我的老同事、老朋友,不能不有所表示,那就破例寫個短序吧。

馬镔同誌曾在大學授課。“文化大革命”以後,才到《紅旗》雜誌社當編輯。在編輯工作中,他始終堅持理論研究工作,並且寫了許多文章。

馬镔同誌的文章有下列特點:

第一,就實論虛。他的文章,主要是從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出發的,但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從實踐中抽出一些理論問題進行探討。他不趕時髦,不隨風飄蕩,而是認真踏實的弄清問題,劃清理論界線,闡明自己的看法,和同行們探討。

第二,由小見大。馬镔同誌的文章,一般比較短,比較精悍,廢話較少,而且往往從小事說起。但他要闡述的卻是大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比如他寫的《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的常態》,看來是個小問題,其實是個大問題。不懂得這一點,就不懂什麽是市場經濟。

第三,概念清晰。這可能得益於他教書的經驗。我教過書,給學生上課,必須把範疇、概念弄得清清楚楚,容不得半點含混。連價值概念都不清楚,怎麽能弄懂價值規律呢?現在有些著名經濟學家,概念都沒有弄清,就高談闊論,寫成大塊文章,讀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馬镔同誌沒有這個毛病。

我沒有從頭到尾讀他的文集的文章,但許多文章過去都看過。這篇序是我真實的感受。

2003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