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係統深入地思考接班人問題:為什麽正式指定的接班人有時沒有什麽好下場呢?比較集中的意見大概是招人忌恨,這也難怪,爬到最高位、實施自己的主張是許多組織中精英分子強烈的願望。在這個強烈欲望的驅使下,幾乎所有的候選人一下子找到了團結的理由,有了攻擊的目標,因為指定的接班人不消失,機會就沒有了。如果說過去大家需要做的事主要是用各自的神通說服一把手,為自己的未來加分,同時蹬踩其他競爭者的話,那麽現在就隻剩下一個優先的事情了,那就是消除這個接班人,讓機會再生。由於接班人是明確的未來領袖,不可避免會帶上某些政治派別的印記。而另一些派別就會想盡辦法對他施加影響,極端的情況下,會想盡辦法毀掉這個未來可能帶來災害的人。

    不要以為隻有在接班人還未正式成為領導者的時候,這種事情才會發生。我們觀察到即便是已經完成交接,這種事情也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發生。因為接班人尚未獲得牢固的組織和人脈基礎,權力的再次移交並不會對組織造成大的負擔,而且大多數的普通人員也還處於觀察和適應之中,各種問題尖銳化的條件依存。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領導權力的獲得。一般而言,領導的權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獲得:繼承、組織授予、獨自建立。組織授予指通過組織共同決定授權,這種權利獲得一般是在一個民主公開的環境下完成的。獨自建立的權力存在於企業的創始人、組織的創始人身上。不論這個組織是什麽組織,這個人的權力擁有巨大的群眾基礎,經常是因為這個人為組織立下了巨大的功績,和組織一起經曆了諸多的磨難。人們的心理甚至把組織與這個人畫等號,即便他毀了這個組織,別人似乎也沒有太多的閑話好講。

    權力的繼承在專製時代非常多見,下場不好的接班人也大多發生在缺乏民主的環境之下。觀察到曆史上皇位繼承經曆的變遷,商周之前據傳說有擇賢能者的實踐,但是之後的王朝更替都是在近親之中選擇,由兄及弟,由父傳子。傳位於長子的製度被曆史上的皇帝樣多次實踐,而不管這位長子是不是有基本的行政能力。明朝的黑暗有很大的原因在於皇帝的昏聵,但是這是天命所歸,保持了最高權力的不可窺視,卻失去了天下的生動。大明朝嘉靖皇帝曾為了傳位於鍾意的次子,不惜長時間不立太子,但在強大的傳統力量麵前,還是得接受立長子的規矩。高貴如大清皇帝,也不敢把皇儲的人選預先公開,而是要用金匣密封,藏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要等到老皇帝百年之後,才能由重臣開封。從這一點上說,清王朝的辦法至少是進了一小步,可以從諸皇子中選擇賢能者。

    按說現代社會要進步開明多了,接班人預先指定也有許多成功的例子,為什麽這種接班人夭折的事情還會經常發生呢?其實這裏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前後兩位領導人之間的意識與行為上出現差異時,領導人能夠很輕易地換一個接班人。而一旦從接班人的位置下來,這個人所麵臨的將是手無寸鐵,惡狼環顧的險境。我一直以為所有到了或接近退休年齡的人不應該再擔任一把手,這是因為接近這個大限的人心理會有諸多變化,“59歲現象”就是這樣的表現。即便不會有糊塗昏聵的行為,不會去做違法亂紀的事,但是多疑、短視、求穩、和稀泥、擔心自己地位不保,憂慮退位之後天下會大亂等等,在這些複雜而又微妙的思慮之下,他們的行為會變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