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仍須一戰!

    這是宰相房喬的建議,房喬是文官,但不是純粹的文官,他是最早一批跟隨李世民打天下的文人,而且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房喬扮演的角色便是秦王府記室,參與軍謀大事。

    李素所獻的是不戰之策,不戰而屈人之兵,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它實現了利益的最大化。李素獻此策時是完全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的,畢竟,他對這個時代來,確實隻是個旁觀者,談不上愛,更沒有恨,如同翻閱著一部活生生的史書,曆史該走到哪個進程,該是怎樣的結果,他隻是脫口而出。

    而房喬堅持認為先打再和,也是老成謀國之言,甚至比李素看得更遠。

    吐蕃大軍壓境,兵臨城下,這是挑釁,是威脅,盡管暫時沒有攻城屠城,但仍踐踏了大唐的尊嚴,大軍壓境之時答應和親,看在天下人眼裏便是妥協,大唐是天可汗之國,尊嚴絕不容許被觸犯,不論後麵與吐蕃如何相處,至少必須打一仗再,這一仗付出多少生命,多少財力人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打出一個結果,打給吐蕃看,也打給那些周邊的鄰國看。

    甘露殿內的君臣皆是百戰將軍,文官們也都不是吃素的,房喬隻了這一句話,眾人頓時明悟了。

    “戰!”

    武將們高高舉起了拳頭,異口同聲,殺氣騰騰。

    李世民頭:“好,戰!”

    東陽怔怔看著殿內充斥蔓延的一股戾氣,嚇得畏縮在一旁不敢出聲。

    李世民神情淡漠地下旨。

    “旨令:侯君集為當彌道行營大總管,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征召關中府兵五萬,出征鬆州,將鬆讚幹布兒與朕拿下!”

    眾將凜然抱拳領旨。

    這次又沒搶到出戰機會的程咬金張了張嘴,然而此刻群情激奮,況且聖旨已下,斷難更改。隻得悻悻哼了一聲,耷拉著腦袋不出聲了。

    李靖卻是一副悠閑模樣,哂然一笑,眼睛半闔半睜,似入定老僧。

    貞觀四年,李靖北擊突厥,活擒頡利可汗,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這個功勞太大了,大得令李靖承受不起。也令一向博懷能容的李世民也產生了些許不安,四個金光大字反複在他和李靖的腦海裏閃現,“功高震主”。

    後來禦史大夫蕭瑀參奏李靖北擊突厥時縱容部屬搶掠,借著這個平時根本拿不上台麵的理由,李世民將李靖叫進宮狠狠談了一次人生,李靖談完後便懂了,從此閉門謝客,深居簡出。絕不主動參與朝事軍務。

    李世民也放心了,從此吃得下睡得著了。是皆大歡喜還是一家歡喜一家愁,各人自知。

    眾將領命即將散去時,李世民神情若有所思,淡淡道:“那個太平村的李素年紀,難得竟有如此見地,可惜此子誌不在朝堂……然則我大唐百廢待興之時。朕怎能眼見英才隱於野,而不為朕所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