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浦鐵路所經大部分為平原,僅濟南泰安間因經泰山山區,地勢急劇升高,其中界首為最高點,標高208米,而天津附近為9.1米,浦口為9.5米。全線除黃河、淮河兩大橋工程艱巨外,一般施工較易,築路工程曆時4年完成,可謂順風順水。津浦線北段在天津北站與京奉路接軌,在南段止於浦口。繼續南行的旅客下車後,徑直乘坐津浦鐵路的輪渡至長江對岸,轉換寧滬鐵路的列車。

    1912年,津浦路全線貫通,北段總局升格為津浦鐵路總局,1914年改稱津浦鐵路管理局,辦公地設在天津北站西側(遺址在中山路鐵三院一帶)。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後,津浦鐵路屢遭戰火蹂躪。1928年初,管理局建築被火焚毀。北伐軍克複平津後,津浦路局一度改設浦口。

    據1914年津浦路局職員錄記載,全路華洋司員1498人,在津者一多半住在大經路附近,京奉路局也是如此。許多曆史名人與兩路局關係密切:詹天佑1908年曾任津浦鐵路路務參議,呂海寰、徐世昌、朱啟鈐曾任津浦鐵路總公所督辦大臣,徐世章、吳毓麟、孫鳳藻等曾任該路局長,奉係將領常蔭槐、高紀毅等曾任京奉路局局長。1931年,開灤礦務局向北寧路局補繳罰金50萬元,高紀毅用其中的4萬元購買了種植園等400畝地,修建了北寧公園,第二年9月竣工。他撰文書丹的《北寧鐵路寧園碑記》,今仍存園內。

    天津北站距天津站僅4.3公裏。增設天津北站,完全出於袁世凱一人的主張。戊戌變法失敗後,袁世凱青雲直上,1903年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省會在保定。北洋通商大臣衙門為了和外國租界辦理洋務方便,著意設在天津河北金鋼橋口。袁世凱身擔封疆大吏和北方洋務兩要職,半個月駐保定,半個月駐天津,每月朔望必往返津保一次。

    依照清例,一品大員出入有儀仗馬隊,車轎接送,並鳴炮三響。而老龍頭車站(今天津站)在帝俄租界內,俄國人不買袁世凱的賬,不許儀仗馬隊帶槍進入俄租界,也不許鳴炮。袁世凱倍感難堪,一怒之下,劄飭天津道另修車站,指定由金鋼橋起往北開一直線,寬24米,徑抵鐵道,限當年竣工。所開辟的直線即現在的中山路(1946年以前稱大經路,意即大人經過的路)。袁世凱還指令在第二站台老天橋北側修建了一座豪華的玻璃大廳,專供清廷高官們候車、待客之用。車站於1903年初完工,初名新開河火車站,後為天津城火車站、天津新站。1910年11月18日,京奉鐵路與津浦鐵路在天津北站舉行聯軌典禮,該站成為兩路共管共用的公共站,稱總站。京奉路局負責擴建工程,由津浦路局租用。1938年改為北站,沿用至今。車站建成後,袁世凱等清廷高官們在進出天津時都改由天津北站上下火車,威風體麵地經由寬闊的大經路出入直隸總督衙門,大經路一帶也迅速發展成為周邊地區的政治、文化和洋務中心。鐵路局、機廠、票據廠、醫院、扶輪中學、北寧公園等先後設立在天津北站周邊。直隸銀元局、戶部造幣廠、中山公園、中華武術會、商品陳列所、直隸省會議廳、博物館、省立圖書館、美術館等也先後設立在大經路附近。比利時電燈公司的有軌電車,也由老城區和天津站陸續通達天津北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