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老子,當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會見之一。兩顆星辰從來不會有見麵的時候,一旦相見便會是碰撞後的毀滅。可是兩位偉大的思想家的相見,雖然也會有碰撞,卻如兩道江河的匯聚,會給後世留下連專製製度也無法湮滅的可讓精神自由生長的湖泊。

    孔子是在適齊的前一年,即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去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去拜見老子的(雒邑故址在現今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是年孔子三十三歲。孔子是以朝聖的心情西去雒邑的。那裏不僅是他仰慕的周公曾經住過的地方,也是商周以來的禮儀、文物、典籍等匯集之地,當然,那裏更住著他所景仰已久的老子。其時,老子正擔任著周守藏室史官,也就是周朝的文物、博物、圖書館館長。對於這位通曉上下古今之變的大思想家,還是青年的孔子就曾表示過:“吾聞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楚國人)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他是把老子當作老師來看待的。學生,怎能不去看望、求教於老師呢?

    從魯國國都到達周天子所在地雒邑有千裏之遙,這對於少有經濟來源的孔子來說,幾乎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事情。但是孔子想去朝聖雒邑、拜見老子的願望是那樣的強烈,以至於他的學生(此時的孔子已經開始授徒設教,參見第八章)南宮敬叔實在不忍心看著他的老師日思夜想,便麵求魯昭公,建議他資助孔子的朝聖之旅。魯昭公接受了南宮敬叔的建議,送給孔子一輛馬車、兩匹馬和一個跟隨的童仆,並讓南宮敬叔陪同前往。

    在山東省嘉祥縣武氏祠漢畫像石裏,最著名的一塊就是孔子見老子。兩人都戴著高高的帽子,穿著肥大的長袍。孔子雙手捧著一隻大雁,既是見麵禮也是拜師禮,而拄著曲足拐杖的老子的身後,有一輛載著文物書籍的車,車後還有三個人,都捧著簡冊典籍。以孔子見老子為題材的漢畫像石,在全國有十幾種之多,其中有一塊,在孔子與老子之間,還站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孩。

    這個小孩子名叫項橐,在民間傳說中他也與孔子發生了充滿著智慧的故事。那是在孔子去見老子的路上,剛到了河南地界,前行的車子就被這個小孩擋住了。原來他正在路中央用石頭壘東西。孔子的學生子路向前開道,他們有一段有趣的對話。“躲開,我們要過去!”“車上坐的誰?”“是孔子。”“孔子是什麽人?”“孔子是聖人。”“聖人是不是什麽都懂?”“那當然!”“好,那我就去問問他,回答對了問題就放你們過去。”孔子其實也在聽著,他感到好笑又可愛,便說:“隨便你問好了。”小項橐張口就問:“我問你是城躲車還車躲城?”孔子立即答道:“還用問,當然是車躲城了。”小項橐這下得意了,笑嘻嘻地說:“那你望望,我是壘的啥?”孔子仔細一看,小孩子不僅壘的有房子,房子周圍還有城牆。說話算話,孔子便吩咐子路趕著車子從這“城”邊上繞過去。

    誰知這小項橐還不算完,緊走幾步攆上孔子接著發問:“你既然是聖人,今天我就考考聖人。你說是早晨太陽離得近還是中午太陽離得近?”孔子沒有遲疑,又是張口就答:“早晨太陽離得近。”沒等小項橐“為什麽”出口,孔子便接著解釋說:“你不想想,早晨太陽多大,中午太陽多小。”這時候又輪到小項橐笑了,笑著就又出招了:“你說是離得近了暖還是離得遠了暖?”孔子沒想到這裏麵設著套,還是張口就答:“肯定是離得近了暖。”小項橐更得意了,問:“那為啥我覺得中午暖?”被問住的孔子一邊走還一邊感歎:“項橐也是我的老師啊!”

    這隻是一個民間傳說。但是從民間對於孔子見老子之事廣泛的興趣看,這個事件確實發生過,並在上層與民間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