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中承前啟後第一人,也是對中國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條大河,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江河的源頭之一。

萬花筒式的朝代正走馬燈式地逝去,唯有孔子與他的思想不朽。他的不朽,當然不是因為曆朝曆代統治者的尊崇與封諡--恰恰相反,因為統治者熱捧掩蓋下的霸占而遭受著莫大的連累。但是,即使受到了曆代統治者霸占的連累,孔子仍然穿過歲月的風塵,從過去走入現在,並必將還要從現在走向未來。

也許我們會自以為已經將他忘記,但是他的語言,他的思想,甚至他的形象,卻會活在我們的思考與語言中。也許我們會以現代人的“進步”與“文明”,去批評他甚至嘲笑他,可是隨著時間的淘洗,我們又會發現在我們的進步與文明裏,正有著孔子的幫助與參與。甚至,就是在我們當代諸多新生事物的胎息之中,也會響著這個當年社會批判者的生命的律動。我們更多的時候,當然是會把他看作聖人,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高高在上的聖人。其實,當我們有了人生的閱曆,回過頭來看看,又會發現,原來孔子就是我們的朋友。

不要說《論語》開篇的那段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已是盡人皆知,常常會掛在我們口頭上作為“口頭禪”了。更多的它或者已經成為我們判斷是非的標準,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與行動準則,或者幹脆就已變成眾人皆服的學習、處世與生活的智慧,為人類尤其是普通民眾點亮一盞盞明燈。如關於仁,“當仁,不讓於師”,“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如關於教育與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教無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反三,則不複也”;如關於君子、德行,“德不孤,必有鄰”,“朝聞道,夕死可矣”,“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還有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其身正,不令而行”,“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兩千多年來,關於孔子的文字資料,可說是汗牛充棟。但是真正有關孔子傳記類的文字,第一篇當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現當代所出有關孔子的傳記類書籍,我最看重的還是我國曆史學家、後來定居台灣的錢穆先生所著的《孔子傳》、南京大學教授匡亞明先生的《孔子評傳》和日本井上靖先生所寫的《孔子傳》。

一些年來,關於孔子,我曾經寫過《杏壇》、《孔林隨想》、《曲阜古柏》等文章,但是從來也沒有過撰寫“孔子傳”的計劃。而今,之所以能夠欣然接受出版社寫作《孔子傳》一書的任務,其主要原因還是有一個念頭早已在心頭醞釀,那就是撥開曆史的煙雲,還孔子本來的麵目。這個孔子,當然不是被曆代統治者所神化所利用的孔子,也不是被時光模糊得隻剩下“至聖”光環的孔子,而是一個曆史上所真實存在的那個實實在在的孔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孔子,一個中國第一位教師的孔子,一個獨立思考並開創了中國百家爭鳴先河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孔子。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