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產地分還有埃及綠鬆石、智利綠鬆石、澳大利亞綠鬆石,等等。然而有些產地名稱,不僅僅代表產地,同時還代表和指示綠鬆石的質量等級,故這些名稱也具有質量等級意義。

    5.綠鬆石的形態

    綠鬆石是含一定水分的磷酸銅鋁礦物,硬度為5-6度。有蘋果綠,藍綠或天藍等顏色,微透明或不透明,性脆。綠鬆石受熱後會因脫水而變色。當與有色物質接觸時,易受滲透而變色,長期暴露在幹燥空氣中會褪色。

    綠鬆石是一種不透明寶石。有淺藍、中等藍色、綠藍色、綠色等多種顏色,顏色斑駁,有暗色斑點和紋理(綠鬆石的紋理俗稱鐵線)。質量好的綠鬆石比較致密,這樣有利於拋光顏色也好;質量差的多孔,陽光照射後容易失水褪色。綠鬆石的藍色是由銅致色,綠色是由含鐵造成的。但總而言之,綠鬆石的質量評估標準是:顏色越藍越好,鐵線越少越好,質地越密越好。

    綠鬆石因其形似鬆球,色近鬆綠而得名。在古代,產於波斯(今伊朗)的綠鬆石最著名,它們大多通過土耳其轉運到歐洲各國,所以又被稱為“土耳其玉”。

    綠鬆石的主要產出國是伊朗、印度、土耳其和中國,其次是美國、埃及和蘇聯。在我國,以湖北鄖縣出產的綠鬆石質量為最佳,曆史最久,素有“東方綠寶石”之稱。此外陝西、安徽、青海等地均有出產。

    自古以來,綠鬆石在我國的工藝美術行業中被廣泛應用。從皇宮貴族的玩物擺設至人們普通的裝飾品,經常見有鑲嵌綠鬆石的。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大量的綠鬆石裝飾拉薩大昭寺。藏、滿、蒙、回及南少數民族,自古酷愛綠鬆石裝飾品。綠鬆石在穆斯林各國應用得最為廣泛,因為它的波斯文意思是“不可戰勝的造福者”。在西方,綠鬆石被作為12月的誕生石、

    綠鬆石以其顏色,不我性和光澤為它的特征。它呈淺――中等色調的藍色,有時暗綠色。這種顏色,僅是少數幾種關透明――不透明的寶石的特征。大部分綠鬆石粗糙麵呈白堊狀。而拋光麵,具半玻璃光澤,且不透明。上等品樣品,粗糙麵具油脂光澤,而拋光麵為玻璃光澤,且半透明。隻靠安麵描述,綠鬆石可能和很多不透明特質相混淆,但如果親身體會,並考慮透明度的話,區分它們不會有困難。

    區分天然的和合成的綠鬆石,是基於觀察它們的特征以及合成品缺乏吸收線,合成綠鬆石的折射率接近1.6,天然品1.61.但是天然品可能變低一點,便與合成的一樣了,比重也難區分。

    人造綠鬆石非常純,不含有任何鐵質,故沒有吸收線,天然品差不多總是含鐵質,所以有一條弱――中等的深藍色強吸收線,同時顏色也較深。合成品在放大鏡下可以見到無數擠得很緊的小球球,而天然的沒有這種結構。

    非純天然的綠鬆石有兩類:

    1.改質的綠鬆石。為了改善一些品質較差的天然綠鬆石的外觀、顏色,提高耐久度和使之易打磨拋光而不易破碎,通常采用注臘、注塑等方法來改質天然綠鬆石。這種做法通常珠寶界是認可的,畢竟優質的綠鬆石太少了。改質過的綠鬆石主要成分還是天然的,不過經過改質工序,天然能量有不少損失,如果買來是為了從綠鬆石中獲取能量,這種改質的綠鬆石最好不要購買。常用的改質方法有一下幾種:

    注蠟——注臘可以彌補表麵的孔洞並加深顏色。處理者還用液態染料模仿天然綠鬆石表麵的蛛網狀紋理(鐵線)。

    注塑——注塑有時也添加著色劑,可以彌補孔洞,並減少表麵光的散射,使綠鬆石顯示中等藍色調,也可以提高耐久度。綠鬆石注塑是一種很常見的處理方法,也稱為綠鬆石穩定化處理。市場上有大量降穩定化處理的綠鬆石。穩定化處理的綠鬆石有很好的顏色和較低的相對密度,熱針測試會使塑料析出。

    Hatchery處理方法——可以改善綠鬆石顏色,減少孔隙度同時不加入任何外來物質。處理後的綠鬆石顯示一種“知更鳥蛋”的藍色調。經該方法處理的綠鬆石在裂隙附近會出現比較深的藍色富集現象,但是發現它的最好方法還是交送專業的寶石鑒定機構進行分析:先進的檢測方法可以發現經Hatchery處理的綠鬆石存在鉀元素的異常升高現象。

    2.人工合成的綠鬆石。這類所謂的綠鬆石,一點天然綠鬆石成分都沒有了,當然也沒有天然的靈性了。如果購買綠鬆石是為了獲取靈性能量,萬萬不可買這類合成的綠鬆石。合成的綠鬆石通常有以下幾種:

    吉爾森法合成綠鬆石采用了製陶瓷的工藝過程。在放大觀察時可以看到在較淺的基底上分布的藍色微粒,這就是俗稱的“奶酪夾小麥”現象。

    合成綠鬆石具有典型的藍色微小顆粒,有時表麵有人工“鐵線”。染色的羥矽硼鈣石是一種便宜的綠鬆石仿製品,簡單的鑒別方法是在查爾斯濾色鏡下顯粉色。

    玻璃也可以用來模仿綠鬆石,但是兩者的折射率值明顯不同。玻璃中還可以見到旋渦紋和氣泡。

    一種礦物粉末的混合物,經染色後使用塑料和環氧樹脂膠結,也可以製造出綠鬆石的仿製品,製作過程中的加熱和加壓會產生壓裂隙經放大觀察可以看到。

    有人說,有鐵線的就是天然綠鬆石,沒鐵線的就是人造的,其實這種說法一點經不起推敲——如果從天然綠鬆石中不含鐵線的部分挖下一小塊,難道這塊就不是天然的了嗎?反之,人造綠鬆石也很容易模仿出鐵線效果。所以,鐵線是不能作為綠鬆石判斷真偽的標準的。不過IC向大家介紹一個鑒別綠鬆石的經驗,也是跟鐵線有關的,那就是:天然綠鬆石鐵線往往是內凹的,而合成綠鬆石的鐵線一般不會內凹。

    總體來說,目前優質的適合打磨而不易破碎的優質綠鬆石非常少見,因此若是在市麵上看到打磨成圓珠或其它特定形狀的綠鬆石手鏈,基本不會是純天然的,可能是改質的,也可能是人工合成的。隻有一些保持了天然的不規則形狀,且鐵線凹陷的綠鬆石手鏈,可基本判斷為純天然的。不過很多人覺得那樣七扭八歪的綠鬆石很醜,這個沒辦法的,好東東就是很難找。另外優質的小塊純天然綠鬆石還是有些的,不過也很難得且價格昂貴,所以不要指望人們拿這種料子做手鏈了,通常用來做戒指,也看不到鐵線。鑒別的時候需要格外仔細。

    6.綠鬆石的物理化學特征

    綠鬆石通常呈現致密塊狀、腎狀、鍾乳狀、皮殼狀等集合體,特別是具有獨特的天藍色或稱為“綠鬆石色”,使人一見便曉。它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如下:

    (1)化學成分:

    一種含水的銅鋁酸鹽類礦物,分子式為CuAl6(PO4)4(OH)8·5H2O。理論成分為P2O5

    34.12%,AL2O336.84%,CUO9.57%,H2O19.47%。而自然界產出的綠鬆石與理論成分有很大差別。

    (2)物理特性

    形態:三斜晶係,隱晶質,少見微小晶體,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斷口:貝殼狀到粒狀(與孔係度有關)。

    硬度:致密塊狀者摩氏硬度為5~6,孔係度大者摩氏硬度較小。

    韌性:白堊狀者韌性小,易斷裂,致密者韌性好。

    條痕:白色或綠色。

    相對密度:2.4~1.9,標準值為避免。

    透明度:通常不透明。

    光澤:拋光麵為油脂玻璃光澤,斷口上為油脂暗淡光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