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杜字聲聲發柳芽,淒涼獨語轉悲加。

    行人聽罷心如醉,懶看王孫摘杏花。

    話說昭君聽見大炮驚人,便傳話出來,問李廣是何事情。

    李廣道:"這是番人等得不耐煩,請娘娘啟駕。"昭君聽說,吩咐:"隻在三日內啟行,不必羅嗦。"李廣領旨,對番人說了,關外方安靜些。昭君日望漢王不到,又允了番人三日之限,就要長行,心中好不納悶,忙與王龍商議道:"想漢王半月已過,不見朝中發一將一兵到來,如之奈何?"王龍道:"娘娘不必癡心,朝中若有能將,聖上久已發兵,到此退敵,怎舍娘娘出關?如今已過半月,不見好音,諒是不差兵來了。娘娘空費神思,不如保重貴體,和平兩國罷!"昭君聽說,由不得兩淚交流,放聲大哭。王龍再三相勸,昭君勉強收淚,叫聲:"禦弟,哀家出了雁門,到了北番,今生再不得回朝了。"口占詩一首:情牽春色欲飛魂,暗擲金錢為卜君。羞對蓮花雙寶鏡,倚欄空踏綠楊清。

    又想起漢王,含悲吟詩一首:一念不忘君主約,癡情盼望亦堪憐。

    姻緣若是從今斷,何必奴心又掛牽。

    吟畢,又命王龍吟詩一首,以解愁悶,王龍領旨,吟詩一首:年少寒儒入泮芹,錦袍恩寵得加身。

    未蒙敕賜歸鄉裏,好做披星戴月人。

    昭君連聲讚道:"好詩,禦弟所吟,偏合哀家之意,待哀家再吟一首:良宵何苦夢難成,隻為思君一片情。

    風雨淒涼生別恨,愁懷怎不到三更。"王龍道:"娘娘吟詩,自是一段天才,臣不敢再作了,望娘娘仍將詩興發泄,再續一首。"昭君點頭,又含淚吟詩一首:花香卻在名園內,北地難載瑞毛幾根。

    猶戀西宮當日怒,芳魂早到帝王京。

    吟畢,又叫:"禦弟,再吟一首。"王龍不好推辭,因見娘娘生悲,不覺感動自己思想之情:"想父母早喪,為了功名,在寒窗下埋頭讀書十年,指望一舉成名,討得一官半職,衣錦榮歸,也得光耀門庭,顯榮祖宗。不料今隨昭君娘娘到北和番,一路受盡風霜,千辛萬苦,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時,得還故鄉?"因此心中無限愁悶,又吟詩一律:功名兩字最堪傷,為國亡家走北邦。

    滿地黃花愁正鎖,幾番苦雨恨偏長。

    關山萬裏崎嶇路,夢寐三更畫錦堂。

    骨肉生離今日事,未知何日返家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