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桃紅柳綠如鋪錦,粉黛尋香弄玉枝。

    春宵如許人爭看,正當賞月玩花時。

    話說公主抱怨一回,又羞忿一回:"想奴自幼父王、母後俱喪,依了王兄、王嫂長大成人,年已十九,指望王兄代奴選一個好駙馬,使奴終身有靠,誰知王兄不念骨肉之情,將妹子用美人計出乖露醜,成何體統?倒不如尋個自盡,以完終身結果便了。奴死之後,王兄必定要斬李陵,免得醜名落於外人之口。"想定主意,哀哀啼哭,不用夜飯,打發宮娥都去睡了,獨自伴著銀燈,閉上房門,朝外雙膝跪倒,叫聲:"父王、國母,想自幼丟下孩兒,雖然是王兄撫養成人,隻為捉住漢將李陵,王兄勒逼此人降順,滿朝文武並無計策,反用妹子去哄漢臣,一點羞辱全然不顧,硬拉妹子到白虎殿內,見那麵生漢子李陵,被他一番羞辱之言,教奴怎當受得起?奴一不恨李陵羞辱了奴。常言:忠臣不事二主,李陵不貪富貴,要算一個奇男子,這也難怪於他。二不恨王兄用計哄奴。他為江山社稷,愛惜李陵是個英雄,要想得一根擎天柱。三不恨皇嫂並不攔阻。

    王兄將奴哄誘,她與奴同是女流之輩,有何主見?四不恨滿朝文武平時高官厚祿,不能代王分憂,隻進一個無恥的計策,貽笑四方。恨隻恨奴家生來苦命,枉在皇宮走一遭,滿庫金銀,成何用處;滿箱珠寶,留與別人,奴是一概都帶不去,隻落得羞辱之名。罷,罷,父王、母後俱在陰司,略等一等,女兒就來也。"祝告一番,抽身站起。耳聽譙樓已交五更,不由地杏眼圓睜,銀牙亂咬,怕的天明有人阻擋,恨了幾聲,忙拔出寶劍一口,照定項下就是一劍刎去,佳人雙足頓了幾頓,項下鮮血直流,屍骸倒於地下。可憐一個烈性女子,全節全義,一旦輕生。

    轉了五更,天已大明,外邊宮女伺候開門,但見日高三丈,未見公主起來。大家十分詫異,忙推進房門,隻見公主直躺躺睡在血泊裏,寶劍橫在一旁,隻嚇得眾宮女真魂直冒,慌忙報知番王、番後,隻叫:"不好了,公主已在宮門自盡了。請旨定奪。"番王、番後聽得,好似高山失足,大海崩舟,急急趕到宮門。番王一見公主死得好苦,不由地抱住屍骸,放聲大哭道:"禦妹呀,千不是萬不是,總是做王兄的不是,早知李陵不肯降順,不該錯行此計,帶累我妹輕生。"說罷,又是一陣大哭。番後在旁也是十分傷心。番王吩咐宮女,將公主屍骨抬在床上,開喪照禮行事。

    公主的一個全節自盡的名,早已傳到外邊,沸沸揚揚。一眾文武猜疑不定,隻有李陵囚在白虎殿,耳聽此信,暗想:"公主輕生,總因番王全無廉恥,不念同胞之情,將妹子用美人計哄俺,被俺羞辱一番。好個性烈女子,竟乃慘死。且住,公主一死,番王是容俺不得,定要將俺典刑,倒不如尋個自盡,以全忠義,羞殺北番一班無能之輩。"想定主意,站起身來,朝南拜上幾拜,叫聲:"萬歲皇爺,臣在番邦為忠而死,從此再不能回朝見聖君了。"又叫聲:"邊關李老伯父,侄今身死番邦,棄下寡婦孤兒,全賴伯父照看,侄死黃泉之下,也要來報伯父大恩。張氏賢妻呀,從今你獨守孤燈了,孩兒要你教訓,可為國家建功立業,不可怕死貪生。"又叫聲:"李能,我的兒呀,你還不知父被番邦捉獲,今日自盡,可憐父子不能見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