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好自己的時間

    時間管理理論是個人管理理論的一部分,即如何更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計劃,掌握重點,合理有效地利用工作時間。簡而言之,時間管理的目標是掌握工作的重點,其本質是管理個人,是自我的一種管理。方法是通過良好的計劃和授權來完成這些工作。

    時間管理的方法有一個演變的過程。最早的時間管理是利用便條、備忘錄和記事本之類的記錄來記下工作的重點。第二代的時間管理方法更注重計劃性,人們利用安排表、效率手冊以至於商務通等電子手段來安排工作事項。在時間管理的第三個階段,人們設立近期、中期和長期的工作目標,根據不同的目標來分配各自的工作重點,安排工作時間。

    現在已經進入了時間管理理論的時代。前幾代的時間管理注重完成工作的時間和工作量,而時間管理理論則更注重個人的管理,注重產能,關注完成的工作是否具有有用性。時間的帕金森定理表明工作會自動地膨脹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80/20原則表明應該把最佳的時間用在最重要的時間上,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時間管理是企業的財富之源,“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早已深人人心,而對於處在職場中的人來講,做好時間管理不僅意味著豐厚的經濟利益,更能令自己的事業突飛猛進。保持焦點,一次隻做一件事情,一個時期隻有一個重點。聰明人要學會抓住重點,遠離瑣碎。

    在實際工作中,浪費時間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辦事拖拉、會議冗長、不速之客闖入、電話幹擾、經常加班加點、窮於應付突發事件、上班漫談、聊天、交待不清,事情做錯、不敢拍板,等指示、不考慮事情過於複雜、主管事必躬親、完美主義辦事、不考慮輕重緩急、憑記憶辦事、主辦人員遲到、同樣的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等。鑒於工作的壓力和外部的競爭狀況,有效地管理時間應注意如下幾點:

    良好的習慣是一種個人競爭力

    養成記錄自己實際耗用時間的習慣,一般是當時作出記錄,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事後回憶補記,盡量做到事前控製;應準備一個待辦事項清單、時間記錄本或效率手冊,以備分析檢查或查閱待辦事項;在辦公場所的掛曆、台曆或記事本上,標注當天或預定工作計劃或約會,以備遺忘,也可在電腦係統或電子記事本設置發聲裝置以便及時提醒;設身處地考慮自己是否浪費別人時間,或對別人有無幫助,如情況消極應及時糾正。如一項工作別人或部下做得更好或更合適去做,則應及時轉交他人。根據個人生活規律,選擇每天精力最充沛、思想最集中的時間,去處理最重要的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克服“辦事拖延”的鄙習,推行一種“限時辦事製”,規定在限定時間內(如4小時、8小時、當天)形成報告處理結果;將一些不太重要的事集中起來辦或聯辦。

    現在就做(DOITJUSTNOW)。許多人習慣於“等候好情緒”,即花費很多時間以“進入狀態”,卻不知狀態是幹出來而非等出來的,最佳時機是需要把握的。請記住,栽一棵樹的最好的時間是20年前,第二個最好的時間是現在,手中的鳥比林中的鳥更有效。

    學會說“不”。計劃趕不上變化是經常遇到的情況,確實自己原本已安排好了計劃,但是經常會臨時出現一些變化。例如,自己的主管要給自己加派新的任務,而如果自己接受了這個任務,那就會超負荷地運轉而影響自己的業績,也會影響公司的業績。要學會恰當地拒絕,這是時間管理中的擺脫變化和糾纏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但是拒絕自己的上級要講究技巧,不宜直截了當,而要委婉,用讓上級覺得確實是合理的理由來拒絕這個新增派的任務。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上級是會有其它的安排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要學會限製時間,不僅是給自己,也是給別人。不要被無聊的人和無關重要的事纏住,也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逗留太久,不要將整塊的時間拆散。一個人隻有學會說“不”,他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同時也要避開高峰,如避免在高峰期乘車、購物、進餐,可以節省許多時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