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代軟硬陶酒器初識

    漢代陶器有軟陶與硬陶兩種,軟陶又有灰陶紅陶之分。紅陶為紅胎,外施鉛釉,稱之為漢綠釉。這種鉛釉軟陶,西漢時期在關中興起,到東漢廣為流行。從出土情況看,遍及全國各地,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南到湖南,北到長城,可能都有燒造,主要有綠釉、棕釉兩種。軟陶吸水性強,易滲漏,胎釉結合不佳,易脫落。釉陶器屬南方硬陶,可能受原始青瓷的影響而產生,自戰國中晚期曆秦漢、新漢,東漢時有很大發展,一直延續到隋唐以後還在焙燒生產。

    釉陶與原始青瓷是有區分的,兩者釉色多青綠、青黃,頗近似,西漢時多施半釉,東漢時多施滿釉。在胎骨方麵大有區分,原始青瓷胎泥細膩,多灰色、灰褐色、灰黃色,兩者近似,但釉陶胎泥甚粗,含砂量高,可能在20%左右,早期產品胎釉結合差,易脫釉。晚期較好,東漢時瓷化高,已接近青瓷,說明製瓷技術已跨進了一個新的時期。燒製溫度在1200-1300攝氏度,造型變化很大,有延襲印紋陶、原始青瓷、青銅器、漆器的可能。紋飾有旋紋、水波紋、飛禽、動物、水生物、蕨草、葉脈紋、網格紋、櫛篦紋等。饕餮輔首銜環紋,往往作為立件的裝飾圖案,起到威嚴美化作用。曾見還有以雙魚作為瓿的輔首(現為南京某收藏家收藏),根據器物的大小,輔首或係的形狀、附著位置的高低、施釉的多少(全釉或半釉),可以觀察到時代的風尚,有助於斷代。釉陶品類繁多,日用器皿為大宗,禮器亦占有一定比例,精品甚少。據收藏界前輩介紹,解放前一件漢代精品釉陶價格非常昂貴,大概在幾百大洋左右。解放以後由於農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設的開發,時有出土,一度在古玩市場上露麵。由於定位等級低(三級),粗器多,往往不被人們重視,其實它代表著我國陶器發展史上的一個時代進程,是重要一員,主要產地在江浙地區。據報道,浙江上虞地區就發現漢代古窯址四十多處,江蘇宜興地區也有漢代古窯址的發現報道。我國戰國到秦漢正處於大動蕩時期,但曆史總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從陶瓷發展的這一側麵,也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酒器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丟掉秦漢這一時期,就談不上酒文化的連續發展,而這一時期以陶器為大宗,所以對軟灰陶、紅胎綠釉陶、硬陶不得不加以重視。餘曾跑遍大江南北古玩市場,注意尋覓,不斷篩選出盛、注、飲、挹取幾項酒具。從實踐中初步認識如下:

    西漢灰陶扁壺,高21厘米,寬20厘米,頸高4.5厘米,板口徑7厘米,方圈足,高3厘米,溜肩,肩腹部起沿,肩附饕餮含環輔首。雖係軟陶,但全器打磨光滑,樸素大方。漢綠釉紅胎“觥”,口長20厘米,寬8.5厘米,高流龍形手,前飾號鳥紋,器身口下滿飾回紋,腹兩側飾變形龍紋,並足,周身施綠釉(蓋遺失)。此器仿青銅製品,是古代一種飲酒器。有成語“觥籌交錯”,形容飲酒熱鬧場麵,陶製品實不多見。

    釉陶瓿一型:青綠釉,脫落大部,高28厘米,腹圍105厘米,斜肩,鼓腹下收,口部起沿,口徑14.5厘米,卡蓋上有四鈕,中一邊三,呈鼎足形,平底,直徑14.5厘米,肩附對稱“蠍”形雙輔首,其件甚大,可容酒數十斤,莊重古樸,應屬戰國晚期秦初之物。

    釉陶瓿二型:高21厘米,口徑10厘米,腹圍84厘米,底徑19厘米,平唇短直,溜肩,卡蓋有提手,腹扁圓,肩下漸收,底部附長方形三足。肩上附饕餮輔首一對,模印清晰,兩耳上翹,高出口部,給人以淩駕之感,肩腹部旋紋三道,間隔處飾水波紋兩圈,全器鐵紅汗釉,頗有古韻。

    釉陶瓿三型:施青綠半釉,高16厘米,腹圍75厘米,矮頸板口,徑9.5厘米,肩腹部旋紋兩圈,水波紋兩圈,平底直徑14厘米,肩附饕餮輔首一對,耳上翹高出口部,唯底部無足,造型由扁圓向鼓形變化。

    釉陶瓿四型:肩部施青黃釉,下部鐵紅色,通高23厘米,腹圍64厘米,板口徑95厘米,平底徑12.5厘米,肩附饕餮輔首一對,口至底部飾旋紋24圈,全器已近鼓形,頗有原始青瓷韻味。

    2.古代陶器的常識與收藏

    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采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又如,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禦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又如,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麵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麵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麵光淨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鏽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征。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淨,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3.紫砂陶的鑒定

    近年來隨著對砂藝熱潮的興起,傳統的茶文化與陶文化的推廣,使熱愛紫砂藝術的人士日益增多,較高檔次的佳作生產,究屬數量有限,遠不能滿足各界人士玩賞的需要,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因此社會上出現極少數缺乏藝術道德的工匠,串通一些不講商業道德的狡商市儈,不擇手段地乘機牟取暴利,各種等級的劣質贗品充斥市場,蒙蔽眾多熱忱的砂藝愛好者。所以有必要討論一下辨偽問題。關於此問題,前人很少涉獵,下麵幾點,供紫砂藝術愛好者參考。

    識別砂壺的真假,如同鑒定書畫,首先要提高理性認識,即培養自己的美學素養,以資提高自己的美學觀念。其次是多方交流,互相觀賞某些名家的傑作,提高感性認識。多探討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風格形製,技巧手法,藝術擅長,使用原料泥色的習慣性,印章的規格特征,把握關鍵性的依據,逐漸積累經驗,就不難識別真假了。在任何一種藝術行當中,一個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都一定會有他的獨到一麵的過硬功夫,表現在藝術和技巧的兩個方麵。這些內在的要領,就是所謂的個人風格和韻致。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形、神、氣、態貫通一氣,他們的靈感就體現在形、神、氣、態之中,作偽者是絕對不易得其要領的。若目鑒遇到一些問題,還可借助文獻資料來考證,其中較為著名的文獻資料有明周高起《陽羨名壺係》、清吳騫《陽羨名陶錄》、清朱堅《壺史》、張燕昌《陽羨陶說》、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周容《宜興瓷壺記》、吳梅鼎《陽羨茗壺賦》、明項墨林《曆代名瓷圖譜》、鄧秋枚《砂壺全形拓本》、周嘉胄《茗壺圖譜》、王稀登《荊溪疏》、無名氏《陽羨茗陶說》等。至於文論談到宜興紫砂陶的文人就更多了,不勝枚舉。第三看陶刻等方麵的款識。紫砂陶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近,特別得到文人的青睞,故明清時期參與紫砂陶製作的人很多。采取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一而足,其中最多的是采取定製的形式,如董其昌、潘允端、黃彭年、端方等,還有一些則把當時紫砂名匠請到家中當幕賓依式製壺,如明陳繼儒請蔣伯囗(艸誇),清康熙年間許多文人請陳鳴遠,清同治年間吳大瀓請黃玉麟等。他們在定製宜興紫砂陶的過程中,不免提出自己的標準和要求及對造型、裝飾的意見,如項元汴、梁小王、陳鴻壽、蔡愷、吳大瀓等人都參與了紫砂陶的造型設計。文人除定製、設計紫砂壺外,更多的是撰寫砂壺銘,因為它可以記事、寓意、言誌、寄情,而文人墨客最樂於此道。有了銘文,還要有一定的手段搬到壺上去,這樣就產生了書法和篆刻的形式。壺銘的內容大多為詩文和畫麵,詩文的內容有的是與茶、花有關的題詠,有的是著名詩人的詩句,多由唐詩三百首、全唐文及千家詩中選出,著重講究各體書法,有正、草、隸、篆、鍾鼎和石鼓文等。在前人的著述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評述這些書法與篆刻的文字。如:《桃溪客語》裏記載,張叔未得時大彬壺有詩雲:“削竹鐫留十字銘,居然楷法本黃庭(指王羲之書《黃庭經》)。”張燕昌《陶說》評楊忠訥壺銘書法:“其款字有晉唐風格,勝於前人”。《砂壺圖考》評徐懋壺銘書法:“氣格款字刻工均饒書卷氣”。評陳鴻壽壺銘書法:“眉字隸書,尤為別致。”評汪錕壺銘書法:“字畫刻工均秀逸過人。”評陳煌圖壺銘書法:“筆法疏宕有致”。評瞿應紹壺銘書法:“子冶銘刻如天馬行空,漫無邊際”。評項真壺銘書法:“項不損字法晉唐”。

    紫砂壺的款識先是鐫刻,再發展到用璽鈐蓋,這個過程的形成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鐫刻麻煩,鐫刻者須善書。璽印方便,一鈐即可,尤其是適應於少批量生產。

    第二,璽印鈐蓋留下來的印記也是一種“商標”。

    第三,用璽印也是紫砂壺藝術走向完善的一步,是中國古文化與傳統藝術的結晶。

    好的紫砂款識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印章大小要適宜用印鈐款,理當視作品的大小而相應配置。倘若幾人合作,幾人印章大小亦宜相仿。有人曾說用印寧小勿大,大則不雅,此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盡然。許亦華先生曾應呂堯臣之囑,作“堯臣陶藝”一印,擬戰國璽意,與其代表作“璽壺”底一般大小,鈐之於壺即為一巨鈐,匠心獨運,非常巧妙。因此創作者大小不同的印章不止一方,且用起來非常得心應手,恰到好處。

    (2)印章形式要善擇印式變化有姿才能與整體作品的藝術美相得益彰。印章除正方形、朱白文(鈐在壺上則相反,一凹一凸)外,還有半通形、瓦當形、圓形、半圓形、橢圓形、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各種印麵形式,凡一件作品同時鈐用二方或二方以上印章者,就需擇不同的印麵形式。才能渾然一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