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洋你聽說過有叫“一刀準”的餐飲店嗎?“一刀準”說的是揮刀斬肉,毫厘無爽,那是副食店營業員賣肉的功夫;而餐飲店講究的是菜品的烹製和味道,和賣肉有什麽關係?在重慶,就有一家大名鼎鼎的“一刀準風味店”。女主人正是將“一刀準”的絕技巧用到餐飲店的經營上,別出心裁地大做“一刀準”的文章,使自己的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並使自己的絕技成為獨樹一幟的餐飲品牌。如今,本文女主人公陳世玲已由當年灰溜溜的下崗工變成了身價百萬的大老板。剔骨斬肉,勤奮練就“一刀準”

    陳世玲看起來是那種嬌小秀氣的女孩,很難把她和揮刀斬肉、颯爽英姿的肉店女能手聯係在一起,然而生活造就了陳世玲。

    1956年,陳世玲出生在重慶南岸一個工人家庭,母親沒有正式工作,靠在父親單位做零工補貼家用。陳世玲是家裏的老大,下麵還有弟妹四人,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十分艱難。

    迫於生計,小學畢業後,陳世玲沒有再上學,她和父親一起勞動,曾到碼頭當過搬運工,又到汽修廠幹過活。父母看著生活的重擔過早壓在女兒稚嫩的肩上,心裏十分難過,他們托朋友,找關係,終於給世玲找了一個滿意的工作——肉店營業員。

    1979年,23歲的陳世玲到南岸肉聯廠所屬的前驅路肉店上班。她的工作是,每天把從屠宰場或冷藏庫裏運來的整頭豬分解成前夾、寶肋、腿子三大塊,然後一小塊一小塊地分賣給顧客。對陳世玲而言,操刀切肉總比彎腰挑擔輕鬆得多,她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

    然而賣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陳世玲工作僅一周後就意識到的挑戰和困擾。她所在的前驅路肉店共有5名營業員,每人站一個櫃台,每天前來買肉的顧客自覺到櫃台前排隊。可陳世玲傷心地發現,到她櫃台前排隊的人總是少之又少,從顧客與其他營業員談笑風生的輕鬆氣氛裏,她明白了一個令人憂傷的事實:她賣肉的速度不僅比別人慢,而且估量不準,劃下來的肉不是多就是少,總要搭上一些邊角肉,這正是顧客很不滿意她的地方。一天,顧客對她的憤怒終於爆發了。那是一位老太太,她拿著半斤肉票來買肉,陳世玲一刀劃下來,有6兩,隻好割下一些,再一稱,又不足半斤,不得不從肚腹處切一小塊泡泡肉補上。老太太當即把肉往櫃台上一摔:“我好不容易割一回肉,總共才半斤,你就給我搭這麽多泡泡肉,這不是欺負我老太婆嗎?我不要!”後麵排隊的人跟著起哄。

    陳世玲十分尷尬,委屈得當場就哭了。旁邊的營業員過來幫忙,才化解了這場糾紛。

    尷尬和屈辱迫使陳世玲苦練業務本領。別人下班回家後,她還留在肉店裏掂量和琢磨。她想,可以先把肉按半斤,1斤,1.5斤的重量一塊一塊劃好,既節省賣肉時間,又可以練習刀法。她每割一塊肉,就用手仔細掂量它的份量,從1斤到半斤,到3兩、2兩、6兩、8兩逐一掂量,並觀察相應重量的體積和寬度。通過多次實踐,她自己總結了一些小竅門:從冷庫推出來的肉水份少,體積就要稍小些;從屠宰場直接送過來的肉是新鮮肉,水份多,同等重量的肉體積就要稍大些;腿子肉和坐墩肉生得緊,比重就大;肥肉和頸圈肉泡泡多,比重小。有了這些經驗,通過多次反複練習,陳世玲終於練成了“快刀手”,不論什麽樣的豬肉,不論什麽部位,她眼睛一瞄,手起刀落,切下來的肉要多少是多少,誤差不會超過3——5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