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南斯拉夫政局出現了轉折。首先是如何實行協商一致原則重新成了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爭論的中心問題。經濟發達的共和國總覺得自己吃虧大,受了太“剝削”,再次強調要獨立自主。斯洛文尼亞還明確表示不同意聯邦法令高於共和國法令;不同意征收額外收人稅;不同意各共和國的教學大綱要保持一致;不同意軍費撥款的方式等等。在這種情況下,1988年聯邦經濟發展年度計劍擱淺,聯邦總理米庫利奇辭職。這在南斯拉夫還是前所未有的。聯邦的按製能力顯然進一步削弱了。形勢開始急轉直下。

    1989年10月南共聯盟第28次中央全會通過“政冶體製改革問題”的決議,宣布放棄“一黨壟斷”。1990年1月南共聯盟召開第14次代表大會。由於意見不能統一,特別是對民主集中製的原則有分歧,大會被迫在中途無限期休會。有70年悠久曆史的南共聯盟從此不複存在。與此同時,全國各地湧現了大約300個政黨,絕大多數都局限在本共和國或自治省內,綱領都具有民族主義色彩。全國性的政黨隻有30多個。1990年,各共和國相繼舉行了第一次多黨製大選。各政黨幾乎無一例外地打著維護本民族利益的旗號爭取選票。民族主義思潮大為泛濫。

    這次大選之後,形成三分天下的形勢: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反對黨聯盟擊敗了共盟組織,組成了非共產黨政權,主張實行資本主義;在塞爾維亞和黑山,原共盟組織獲勝,繼續掌權,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在其餘兩個共和國(波黑和馬其頓)內,民族主義政黨組閣,共盟組織在議會中仍有相當力量。這兩個共和國的新政權采取了中間立場,不實行社會主義,也不反共。各共和國政權更迭直接影響聯邦主席團內的力量對比。4個民族主義政權的代表,加上科索沃自治省的代表,一度形成了5:3的條數。幾經波折,主席團內出現了4:4的局麵。主席團內的兩派分庭抗禮,導致聯邦實際上喪失了決策能力。

    六個共和國總統就未來南斯拉夫的國體問題開了三次會議,提出了兩個方案。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主張邦聯製,提出了“主權國家聯盟”的方案,希望建立“歐洲共同體式的邦聯”;主強聯神製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則提出了“統一民主聯邦國家”方案。會議決定將這兩個方案交各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決定。

    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在公民投票之後,於1991年6月25日宣布獨立。這標誌著南斯拉夫聯邦開始解體。馬其頓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不久也相繼宣布獨立。塞爾維亞和黑山於1992年4月決定共同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從此立國73年、建設社會主義49年的南斯拉夫一分為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