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這時,美國和埃及已經有了一定的秘密接觸,但是薩達特對美國同樣缺乏信任。在他看來,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不可能通過外交途徑使以色列從西奈撤退。薩達特的主要方針仍然是準備通過戰爭收複被占領土。

    薩達特決心發動戰爭,也有著深刻的國內背景。自從“六·五”戰爭以後,埃及被長時間的“消耗戰”拖得精疲力竭,加上蘇伊士運河關閉和運河區經濟活動癱瘓,大批難民流入內地,使埃及政府不堪負擔。由於要維持全麵動員態勢,埃及國內經濟陷入了窘境。當時,人民生活困難,每天連飯都吃不飽,薩達特政權不穩。1972年1月25日,在開羅發生了反政府暴動,這是促使薩達特總統決心采用武力手段的一個重要原因。

    臨時推遲的“複仇計劃”

    要武力解決中東問題,應打一場什麽樣的戰爭呢?在這個基本問題上,薩達特總統同軍界首腦之間出現了意見分歧。陸軍總司令薩迪克主張同以色列打一場全麵戰爭,把戰爭推遲到埃及空軍力量能同以色列空軍力量對抗時進行,企圖一旦戰爭時機成熟,一舉收複所有失地;而薩達特總統主張打一場目標有限的戰爭,他認為哪怕在蘇伊士運河東岸能收複1英寸土地,並能站住腳跟不撤退,埃及就能在外交上、政治上處於有利地位,改變東西各方對阿以爭端的態度,迫使以色列接受談判,洗刷掉“六·五”戰爭的恥辱。

    1972年10月24日,薩達特總統在吉薩總統官邸召開了最高軍事會議。會議從下午9時一直開到深夜,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會上,薩達特總統強烈主張打一場目標有限的戰爭。10月26日,薩達特總統解除了薩迪克將軍的職務,任命沙茲利為總參謀長,任命伊斯梅爾為國防部長兼總司令。就這樣,終於作出了打一場目標有限的戰爭的決定,人事調整也已完成,以後戰備的步伐加快了。

    1972年11月,埃及著手擬定作戰計劃。1973年1月,阿拉伯國家召開軍事會議,協調如何對以色列作戰和政治行動等問題。2月,薩達特總統命令總參謀部研究開戰時機,並指示在開戰後24小時內要確立絕對優勢,關於開戰時機,總參謀部提出了三個方案:5月、9月、10月。

    同年2月,國防部長伊斯梅爾又訪問了敘利亞,埃、敘兩國決定采取聯合行動。之後,伊斯梅爾又訪間了莫斯科,要求蘇聯提供武器援助。同年3月,伊斯梅爾訪問了華盛頓,要求美國不要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援助,但遭到拒絕。為此,薩達特總統決定發動五月戰爭,並急於完成作戰計劃。在此之前,1月,薩達特總統已命令總參謀長沙茲利擬定渡河作戰計劃和其他作戰計劃。

    3月,蘇聯軍事代表團訪問了開羅。4月,“飛毛腿”地地戰術導彈運到埃及。西方軍事界認為,這種導彈是進攻性武器,是促使埃及開戰的關鍵,埃及一旦獲得這種武器,阿拉伯國家必然要發動進攻。

    5月1日,薩達特總統在亞曆山大港發表演說:“即將到來的戰爭不僅僅滿足於收複失地,而且還要結束23年以來以色列的狂妄姿態。為此,我們準備付出100萬人的犧牲。”看來,戰爭爆發隻是時間問題了。

    以色列情報部門敏銳地覺察到了埃及的動向,為了應付緊急事態,發布了局部動員令。動員的部隊於5月15日在耶路撒冷集中,參加國慶閱兵式後,使奔赴戈蘭前線和西奈前線。5月17日,薩達特總統決定將五月戰爭推遲到9~10月。

    美蘇兩個大國對埃及的動向也表示了關注。1973年4、5月間,蘇聯領導人和蘇聯報刊多次強調,阿拉伯國家應通過“和平手段”收複被占領土,並批評了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的作法。但蘇聯又無法令薩達特相信談判會取得積極的成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