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唇亡齒寒,中朝兩國是唇齒相依的友好鄰邦,朝鮮人民的危難,我們不能坐視不理。

    中國此時尚且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祖國大陸尚未完全統一(西藏等);國內麵臨清除土匪、土地改革、恢複社會秩序的重任;三年人民解放戰爭使我國經濟千瘡百孔,社會壓力極大;特別是朝鮮戰爭的爆發,使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一下子惡化起來,美國武裝介入台灣問題,使我國解放台清變得十分困難。但中國人民寧可犧牲自己的事業,出於一種高尚的舍己為人的國際主義精神,毅然決定出兵幫助朝鮮人民反擊聯合國軍的侵路。中國人民的行動是正義的。

    但我們不是幹涉軍,因此我們的軍隊定名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彭德懷出任誌願軍司兼政委。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從此戰局為之一轉。

    10月25日上午,韓國第6師的一個營在向鴨綠江邊推進的時候,陷入了我誌願軍的包圍圈。韓國兵以為是遇到了人民軍的小股阻滯部隊,於是放心大膽地跳下卡車,成扇形展開,發起攻擊。結果他們大禍臨頭,我誌願軍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傷亡慘重。這成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同聯合國軍打的第一仗。

    中國軍隊迅速推進,到10月29日,已把整個韓國第6軍團擊退回清川江。

    中國人民誌願軍沒有什麽正式標誌,雖然聯合國軍中的韓國兵遭到重創,但聯合國軍司令部仍不能確認有多少誌願軍赴朝參戰。

    隨著中國介入跡象的增多,麥克阿瑟發表了一個聲明,抱怨中國軍隊在東北“擁有特權的庇護所”。“雖然最初與我們交手的北朝鮮軍隊已被摧毀或失去戰鬥力,……但我們現在又麵對著一支新的和鬥誌旺盛的軍隊,它可能擁有大量的外國後備力量和充足的補給作後盾,其補給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但卻在我們目前軍事行動所能涉及的範圍之外。”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