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長江上中下遊均出現大水和水災。7月23日宜昌洪峰流量86000立方米每秒。荊江大堤決口20餘處,洪水衝入荊州城內,水深五六米,兩個月後水才退去。

    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年)洪水是長江上、中遊的一次特大洪水。自1153年以來的849年間,在調查到的8次曆史大洪水、實測到的20世紀5次大洪水中,以1870年的洪水最大,實屬曆史上罕見的大洪水。1870年洪水災害是自1153年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為我國曆史上所罕見。

    1870年7月長江上遊特大暴雨發生之前,中下遊地區連續降雨。6月,江西鄱陽大雨,湖南沅江上遊及資江大雨;湖北漢江暴雨成災,從而抬高了長江中下遊江河湖泊的水位。7月中下旬,暴雨進入長江上遊地區。7月13日至19日,嘉陵江中下遊和長江幹流重慶至宜昌區間發生了一次曆史上罕見的大暴雨。7月17日至19日,暴雨緩慢移到漢江,又東移至宜昌至漢口區間和洞庭湖地區,使長江上遊的洪水出峽後與中遊洪水及漢江洪水惡劣遭遇。這次暴雨範圍廣、強度大、曆時長。整個暴雨過程約為7天,經模擬分析,7天暴雨量200毫米以上的籠罩麵積達16萬平方公裏;文獻中有“猛雨”、“雨如懸繩”、“狂風雷雨,連日不息”等形象性記載,是對暴雨強度特大的真實寫照。

    1870年6月夏汛期間,長江中遊連續降雨,江、湖、窪地底水已豐厚。7月份,隨著暴雨進入長江上遊地區,嘉陵江發生罕見大水,北碚站洪峰流量達57300立方米/秒( 1981年洪水流量為44700立方米/秒),嘉陵江大洪水和金沙江洪水在重慶相遇,形成長江幹流特大洪水,寸灘站水位達196.15米,洪峰流量達100000立方米/秒(1981年洪峰水位191.42米、流量為85700立方米/秒),宜昌站水位達59.50米、洪峰流量達105000立方米/秒,15天洪量為975.1億立方米,30大洪量為1650億立方米。上遊洪水與中遊洪水惡劣遭遇後,泛濫成災,經過宜昌至漢口區間的江槽、河、湖等調蓄後,至漢口附近歸入江槽。漢口站洪峰水位為27.55米、流量為66000立方米/秒,30天洪量為1576億立方米。

    1870年長江特大洪水,災情十分嚴重,損失之巨,範圍之廣,為數百年所罕見。主要受災地區為四川、湖北、湖南等省。

    四川省“六月間(農曆)川東連日大雨,江水陡漲數十丈,南充、合州(今合川、江北、巴縣、長壽、涪州(今涪陵)、忠州(今忠縣)、豐都、萬縣(今萬州)、奉節、雲陽、巫山等州縣,城垣、衙署、營房、民田、廬舍多被衝淹,居民遷徙不及亦有溺死者。”嘉陵江畔的合川縣“大水入城深四丈餘,僅餘緣山之神廟、書院、民舍數十間,水連八日,遲半月水始落,房屋傾大半,未傾者汙淖充塞,腥腐逼人,曆兩月之久,稍可居人,滿城精華一洗成空,十餘年未複元氣。”長江幹流上的豐都縣“全城盡沒,水高於城數丈,倉穀漂失,官、民宅半為波濤洗去。”三峽入口處的奉節縣“城垣、民舍淹沒大半,僅存城北一隅,臨江一帶城牆衝塌崩陷,人畜死者甚眾。”

    湖北省長江南岸大堤在鬆滋縣被水衝決形成鬆滋口,洪水直瀉洞庭湖,洪道所及,蕩然無存;北岸大堤在監利決口加之漢江決口,荊北及江漢平原一片汪洋,“衙署、廟宇、居民、田禾淹沒無算,為數百年未有之奇災”。全省30州縣及武昌等廣大地區遭受嚴重洪水災害。

    湖南省飽受長江潰口之害,安鄉、華容水從堤頭漫過,龍陽、湘陰圍堤盡潰,無一存者,田禾淹沒,廬舍漂流,災情曆年以此為最。洞庭湖區各州縣皆大水為災,全省20餘州縣遭受嚴重洪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