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文章,有時用墨如潑,有時惜墨如金,要的是“淡妝濃抹總相宜”。而相宜與否,則須看立意需要。在最能表現主題、渲染氣氛和烘托人物形象的地方一定要用墨如潑,窮形盡相,將細節刻畫得生動感人,將故事演繹得“繁”花似錦。而那些不甚重要卻必須交待的地方就要惜墨如金,不然,隻能喧賓奪主,衝淡文章中心。

    寫作導引

    記敘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不能平均用力氣。重要環節、重要部位,要詳細地加以描寫,而那些次要的地方,就簡略敘述,一筆帶過,甚至完全省略。文章處處詳寫,冗長拖遝,該強調的意思強調不出來,肯定不行。反過來說,處處略寫,浮光掠影,也無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記敘的詳略應該服從表達的需要,當詳則詳,當略則略。詳時用墨如潑,略處惜墨如金。《鳥啼》前半部分有許多對鳥啼的細致描寫,節奏比較慢,後半部分改用敘述兼議論抒情的語句,節奏明顯加快。這不僅符合從嚴冬到春天的情感的變化,更突出了生命無法遏製這一深邃的哲理性主題。

    記敘文寫作應該把握詳略。

    把握詳略,首先要明確文章的中心。一篇記敘文,要敘述什麽故事,抒發什麽感情,想給別人以什麽啟示,總要在下筆之前想好。在敘述的過程中,要根據這一中心來選材,與此密切相關的就詳細敘述,否則就簡略帶過。與中心無關的內容,即使非常生動,也隻能割愛。

    把握詳略,應該珍惜自己的生活體驗。記敘文寫作成功的同學,多是寫自己的生活體驗。有了獨特強烈的體驗,自然地理出一個事件、一個生活片斷的主次輕重,知道哪裏是重點是高潮,哪裏是鋪墊是交代,記憶中模糊的,一筆帶過,記憶中難忘的,描寫細致一點、充分一點。可以說,是生活給了他們處理記敘詳略的“本能”的感覺。忠實於自己的生活,寫出記憶中真實的生活圖景,一般地說,就能較好地把握記敘的詳略。

    把握詳略,應該把握記敘和描寫的轉換。我們知道,記敘是對我們經曆的事件輪廓性的複製,而描寫則是把我們有過的某一瞬間的生活經驗複製出來。記敘三言兩語,點到為止,而描寫要細致具體,有時甚至不厭其詳。記敘和描寫可以轉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描繪她在林中散步時種種發現:她用手撫摸樹皮,感受花兒可愛柔潤的肌理和不同尋常的卷曲,體會到枝頭小鳥歡快地跳躍,想像四季的盛景如同一場演不完的戲劇……改成概括性的敘述,就是一句話:“樹林中的一切美不勝收”。

    懂得轉換的道理,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描寫和記敘,調節快慢節奏。在變速的時候,應該用好過渡句和總結句。海倫·凱勒在得到假想的三天光明的第二天,她安排去參觀博物館,這部分描寫比較細致,節奏慢了下來。為了讓讀者適應這種節奏,她多次在段落中使用總領句,把分散的描寫組合成整體。史鐵生在地壇中苦苦尋覓生命的意義,與這種沉思狀態相適應,作者三次插入景物描寫,明顯放慢記敘節奏,而每一次插入都用過渡句和總領句隔開,展示了他曲折的心路曆程。

    題目一:選擇一個采訪對象,讓他們講述最難忘的生命故事,再整理成文

    諾貝爾說:“生命,那是自然送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這位科學巨匠將人類的生命比做寶石,足見生命存在的價值,但這種價值隻有在人們以深刻的內容充實每個瞬間的時候才會變得美麗,才有意義。因此在本題的立意方麵首先要尋找那些能體現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材料來寫。

    哪些材料是能夠體現生命價值的呢?

    米歇潘說:“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穀,隻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因此生命最顯要的價值就在於人們能正視生命中的坎坷,敢於麵對失敗,戰勝生命旅途中的種種困難。 勇於正視生命中的挫折,不因險阻而放棄人生的追求,就是對生命的珍愛,也是生命價值的體現。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非常感人的材料。

    大的方麵可以是為他人的生命甘願放棄自己的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的方麵可以僅僅是一次戰勝自我的過程。采訪的對象近一點的可以是同學,老師,鄰居甚至是自己的父母,遠一點的可以是從事各項工作的社會成員,不管采訪的是哪一類人,隻要他們的生命故事有感人之處,都是有價值的。選材時立足點要高,但切入點卻不宜過大,要能從小事中體現人們對生老病死的感悟,“秤砣雖小壓千斤”,好的立意,才是寫好文章的關鍵。

    材料找好了,還要學會合理安排材料,題目中有一個明確的寫作要求,即“選擇一個采訪對象,讓他們講述最難忘的生命故事,再整理成文”。可以采取作者敘述和采訪對象自述相結合的寫法,層次清楚地安排文章結構。在引用采訪人物語言的時候,力求做到個性化,能充分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切忌千人一麵。隻有寫出人物的個性,文章才算是成功的。

    在表達方式上,應注意將記敘、描寫、抒情有機結合在一起,適當加入一些議論,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題目二:請圍繞“同情與悲憫”寫一篇散文

    首先,我們要仔細審題,弄清話題的含義。什麽是同情?什麽是悲憫?所謂同情,是對別人的遭遇在感情上發生共鳴或對別人的行動表示讚成。所謂悲憫,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對天降之不測風雲、人生之旦夕禍福,時時存一份同情、惻隱之心。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寬容與悲憫眾生。本題隻要求我們圍繞“同情與悲憫”寫即可。

    其次,要弄清要求。本題要求寫一篇散文。可以寫寫人敘事的散文,也可以寫成抒情散文。但都應該言之有物。

    這個話題很寬泛,你是否留心在意過身邊此類的事?是否思考過此類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善於觀察,時時留心周圍的人和事。光留心還不夠,還要求我們有一顆善良柔軟的心,有對世間萬物苦難的悲憫的情懷。

    巴金、許地山、張愛玲等人的作品,總是對百姓生活和苦難的祖國充滿深切的同情與悲憫。這種悲憫,來自他們博大的心靈以及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的良知。

    題目三:學習托物言誌、借景抒情的寫法,寫一篇散文,抒發你對生命的讚美之情

    要寫好這類作文首先要明確什麽是托物言誌,借景抒情。

    所謂“托物言誌”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誌趣。如《白楊禮讚》就是出色運用托物言誌手法的例子。所謂“借景抒情”是指借助於描繪景物而抒發感情,感情寓於寫景之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

    本次作文要求通過托物言誌、借景抒情的寫法來讚美生命,這樣的散文,一般較為含蓄,要表達的思想不是作者直截了當地敘述出來,而是借助於敘述、描寫和議論的方式來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觀化、具體化、形象化,易於被人理解接受。如《我與地壇》多次描繪地壇中的景色,其中對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的景物描寫就是為了表達人應該好好活著,應該珍惜生命的感悟,借地壇之景抒奮發向上之情。

    文題要求抒發對生命的讚美之情,因此要從體現生命的堅強不屈、自強不息、博大寬容、積極向上等角度入手來選擇景與物。

    寫作時還要注意“托物言誌” 和“借景抒情”兩者的區別。“托物言誌”是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借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這些“物”不是“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寫景來抒情,或景中含情,時時流露;或情寓景中,蘊而不露。這裏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明確了上述概念,再進行寫作就能較好地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了。

    另外表意貼切,內容新穎、深刻,表達生動也是同學們寫這類文章要注意的。

    喝彩與診斷

    一、點評示例

    上帝遺忘的土地

    點評欄

    月影迷離,投下光影,破碎成一片一片,那麽自如地散在這片土地裏,無聲地相映又相融,化為一。就是眼前的土地,我固執地眷念,倔強地陪伴至今。別人不解。他們眼中,這是貧瘠,幹澀又蕭條的土地。他們不會知道,隻有我知道它曾經的繁花似錦。

    交代突兀,下文亦無照應。

    一直堅信,這是一塊被上帝遺忘的地域。上帝曾讓仙子降臨在這裏,卻因疏忽搞錯了對象,於是隻剩下蕭蕭的土地獨自守候,無論風和日麗,還是電閃雷鳴,它都一樣承受,暗自認為一切隻是上帝的旨意,它們需要的是上帝的期許,它們靜候的是天空中飄來的福音。

    以“蕭蕭”形容土地不妥。土地無奈的等待和下文破土而出的生命形成對比。

    萬裏冰封,隻有無邊的寒冷、無盡的悲傷飄零。令人窒息的空氣凝結了一切生命。軟弱的生命,掙紮的生命,最後一並進入休眠期,開始沉睡。擾人的天氣沒有絲毫打算遠離的跡象,依舊寒刺骨,冷心扉。以為時間就此停歇,生命就此打住,以為世上不會有奇跡,不會在不可思議的時間裏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