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與友誼太過親密,那樣的話,你將多承擔幾份煩惱。”這是我在希臘所耳聞到的有幾位智者的友誼觀念,它讓我很是驚訝,所以我才在前麵列出了幾個規則。他們的觀念是:為他人分擔愁苦會讓一個人更加痛苦,因為這個人本身就有諸多煩惱。所以要想輕鬆愉快地度日,最好就是把友誼的鏈條拉得很長,這樣就能隨時調節,不至於增添不必要的苦悶。

    另有一些人的想法則更加讓我討厭,因為他們認為友誼的根源就是窮苦與羸弱。就好像女人需要的友誼要比男人多一些;遭遇不幸的人需要的友誼也要比幸福的人多一些。這類的所謂哲學看似騰雲駕霧、高深莫測,實則沒有抓住友誼的真正源頭,沒有認識到友誼是人類情感的自然需求。倘若生活中沒有了友誼的潤色,那就好似大地上沒有了太陽的普照,地球將變得暗淡無光。友誼無疑是神明饋贈與人類最為珍貴的寶貝。

    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所謂希臘智者的兩種關於友誼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人們應當遠離憂苦。這種提議其實根本經不起任何考驗與推敲,盡管在最初接觸它的時候似乎會覺得也有幾分說服力。我們不會為了讓自身遠離苦悶就不去做道德所規範的事情,而且如果做了也不會祈求回報。這樣看來,逃離憂苦其實就是躲避道德對我們的要求,因為道德在與其相違背的事物鬥爭時一定會給人們帶來諸多的苦悶和憂愁的。

    我們的生活空間裏明擺著這樣的事實:正義與邪惡對峙;英勇與軟弱抗衡;自律與放蕩相持。而在這些當中往往又是前者大大勝於後者,因為正麵人物都持有視惡習為仇恨,視行善為享樂的價值觀。這樣看來,即便是智者與神仙也免不了要遭受苦悶與憂慮的侵襲,那作為普通民眾的我們,對於友誼將會給帶來煩惱這一現象還有什麽可顧慮的呢?當然你可以將內心密閉,但是那又與石木等無生機的事物有何區別呢?

    美德的可塑性極強,它會隨著友情的增減而變化,它當然不是那種刻板而無生機的東西。難道僅僅由於友誼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煩惱,我們就要將美德拒之門外嗎?難道僅僅由於友誼也會發生變化從而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穩定的因素,我們就要把友誼驅逐嗎?不,當然不是。需要著重說明的是:美德是與人類潔淨的心靈相依相伴的,友誼的內蘊也修煉於此中。

    我們對美德的崇敬則更是不容分說。有一些人為了得到官位、錦繡、首飾等僵死的物件而放棄了有著遠大前程的友誼,這種做法是多麽愚蠢啊。因此,如果我說“物以類聚”這種說法在友誼的概念上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那麽我的觀點也不會遭到很大的駁斥。事實上也是如此,具有美德的人更願意與和其相近的人相來往,這些人的血脈中似乎流淌著相同的血液。這種願意親近與自身品性契合的傾向也是人類所共有的。擁有美德品性的人之間的那種自然生發的情感也正是友誼的源泉。它不是孤立、傲慢的情感,而是親民的、廣泛的。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將這種情感愛護並提升,那麽我們的國家與民族定會繁榮昌盛。反之,如果這樣的美德不能滋潤廣大的人民,則不會為我們帶來任何好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