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它的由來和曆法有著直接的關係。古有:“鬥指戊,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日短”、“日短至”之說,這段經文從陰陽學觀點闡述了冬至的到來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從天文學角度說明了晝夜長短變化的依據,明確指出:冬至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過了冬至後,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早在漢代曾把冬至作為公定節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在我國台灣則有“冬至過大年”的說法,他們把這一天比做過年一樣重要。每逢“冬至節”家家戶戶搓湯圓,而且把冬至的湯圓分成紅、白兩種,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冬至之備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小節,共分為九九八十一天。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首歌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時間的季節變化,也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也當講“藏”。 由於人體陽氣閉藏後,新陳代謝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中醫認為,人體的能量和熱量來源於腎。冬季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因此,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養腎防寒”,在調養方麵,宜以溫補為主。中醫以為,腎有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主水液代謝等功能,被稱為“先天之本”。腎虧精損是引起髒腑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許多養生家把養腎作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下麵推薦一種不同的養腎方法:

    補精溫腎。補腎應針對腎陰、腎陽虛衰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方法。腎陰虛者,常見肺熱、咽噪、腰膝酸軟、耳鳴頭暈、舌質偏紅等症狀,可選用海參、枸杞、甲魚、銀耳等;腎陽虛者,常見有畏寒肢冷、神疲萎頓、腰酸耳鳴、舌淡胖等症狀,應選用肉、茸、補骨脂、益智仁、肉蓯蓉、肉桂等。

    功法保腎。盤膝正坐位,肢體放鬆,掌心按撫膝蓋,以鼻徐徐吸氣,以口緩緩呼氣,做1~3分鍾;然後雙手掌心相對搓熱,交替順時針方向按摩陵泉穴、絕骨穴、大杼穴位,做1~3分鍾。此保健功法,可以強筋健骨,以利腎氣;益髓和血,以養腎陰;補腎養陰,順和冬寒時令以迎陽春;益肺補氣,滋養肺腎養相生以益腎氣。

    搓腰眼護腎。“腰為腎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帶脈,增強腎髒的功能。兩手搓熱、緊按腰部,用力搓30次左右。

    鳴天鼓護腎。“腎開竅於耳”,鳴天鼓則護腎益耳。兩手掌緊貼兩耳,壓緊外耳道,然後以中指和食指交替彈擊後腦,每日2次,每次30下以上。

    健體養腎。通過適當的活動、鍛煉達到健體養腎的目的。可以做保健操、打太極拳。鍛煉不宜起得過早,宜在太陽出來時,做活動量較大的動作,如慢跑等(致出微汗)即可。每天堅持按摩迎香、太陽、合穀、足三裏等穴位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