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三國誌·曹植傳》:“本無禁錮諸國通問之詔也,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於此耳。”意思是說,本來沒有禁止諸侯國互相來往的詔令,想矯正錯誤,結果過了頭。下麵的官吏害怕遭到譴責,以至於變成這樣。

“本意”糾正偏差做得過了頭。

“錯例”

1.顯而易見,我們長期以來在教育方麵的校枉過正(矯枉過正)的消極後果已經逐漸顯現,我們許多人文學科領域已經出現了人才斷層,不知我們的教育當局可曾意識到?

2.一個時代不是賦稅越低越好,就如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要相適應。明朝就有這樣的問題,校枉過正(矯枉過正),不是太低,就是太高。

3.我的文章:校枉(矯枉)必須過正!

“分析”音近、義近而誤。“矯(jiǎo)”,矯正,如矯枉過正。“校(jiào)”,訂正、校對,如校改、校樣、校稿子。意思接近。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以“矯枉過正”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