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義縱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意思是說,這一天報告殺了四百多人,從此郡中恐懼得發抖。

“本意”不寒冷而發抖。形容恐懼之極。

“錯例”

1.我經曆過了兩次怪事,現在想起來還令我不寒而粟(不寒而栗)啊。

2.如果法官們借口判決下達要維持司法裁判的穩定,而拒不認錯,才真的是讓人不寒而粟(不寒而栗)。

3.看了讓人不寒而粟(不寒而栗)的貧窮生活。

“分析”形近而誤。“栗(lì)”,是發抖、哆嗦。“粟(sù)”,是穀子,脫殼後叫小米,是我國北方的糧食作物。

第三個例句,貧窮如何讓人恐懼到發抖?用詞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