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多年前,聰明的工匠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用細膩的膠泥製作字塊,取代了在木板上刻字印書,印刷效率提高了幾十倍。然而,畢升的發明並未在中國得到推廣運用。400年後,歐洲穀騰堡發展了活字印刷技術,用它來印製《聖經》和各種圖書。由於活字印刷的發明,推動了文化的發展,進而推動了工業革命。

    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在中國未得到推廣運用,除了由於封建製度的窒息和生產力的落後之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國漢字數量龐大,給活字印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為要製作幾萬個活字呢。西方拚音文字隻有20多個字母,加上各種大小的字體符號,也不過100多個印刷字模,所以容易采用和推廣活字印刷。

    近代活字印刷采用鉛字排版印刷,由於中國漢字數量龐大,加上宋、楷、黑不同字體和不同字號,漢字鉛字是一個龐大的字庫。每印一本書,都需要由排字工人從鉛字庫裏費力地“撿字”和排版,勞動效率非常低。這些鉛字使用後還需要熔化,再重新鑄造成新的鉛字,否則因為鉛字磨損影響印刷質量。

    20世紀初,西方出現了一種利用照相原理來代替鉛活字的排版技術,實際上是“西文打字機”加“照相機”的排版技術。到20世紀70年代,國外的印刷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本流行一種光機式第二代照排機,歐美則流行陰極射線管第三代照排機。不久,激光照排機發展又進入了第四代,而我國的印刷業卻還在龐大的漢字“海洋”裏艱難跋涉。

    1974年,國家電子部等五單位發起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被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748工程”。作為印刷術發源地的中國終於開始了一場新的印刷技術的革命。中國推出“748工程”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重要研究項目工程分為三個子項目,北京大學教授王選以一個科學家的遠見卓識敏感地意識到一個機遇的來臨,更意識到這是振興民族產業的莊嚴使命,於是1976年他做出了一個卓有遠見的決策,跳過第二代和第三代,直接發展第四代激光照排係統,承擔起漢字精密照排係統研製項目的重擔。

    王選和他的同事開始向實用性的激光照排機發起衝鋒。他們給激光照排機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華光電子排版係統,象征著中華之光,照亮了神州大地。1979年7月,漢字激光照排係統原理性樣機研製取得初步成果;1985年,II型係統投入生產性使用:新華社第一次采用華光機排出了新聞日刊。1986年,王選和他的同事們在協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經濟日報》在華光機支持下成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屏幕組版、激光照排的中文日報社,1987年12月2日,《經濟日報》排版工人甩開低效有毒的鉛字作業,實現了計算機激光照排,出版了國內第一張激光照排的報紙。這標誌著中國的印刷業開始向“鉛與火”告別,一躍跨入了“光與電”的時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