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光,其他恒星也能發光;而月亮及許多別的星星看上去很亮,自己卻不能發光。我們習慣上把自己能發光的物體稱作發光體,物理學上叫光源。通常,我們把光源劃分為兩類: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陽是我們最熟悉的天然光源,各種各樣的燈則是人造光源。

    人類最早的照明,是利用物質燃燒產生的光。起初,人們將木棒的一端點燃,另一端握在手裏,或插在居住的山洞洞壁上,用來照明和保存火種,這就是火把。後來,人們發現油脂豐富的鬆木火光明亮,而且耐燃,就把鬆木劈成條塊點燃,這叫做鬆樹明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有了各種陶瓷和玻璃的器皿,裝上植物油和芯撚,製成了專用的照明器具,這就是燈。到了近代,石油的開發和提煉又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廉價而清潔的煤油,於是出現了煤油燈。後來還出現了固體的燈——蠟燭。

    電燈的發明,使人類社會實現了從火光源向電光源的轉變,大大推進了人類曆史的進程。時至今日,各種各樣的電燈流光溢彩,不僅為我們驅走了黑暗,還為我們美化環境和生活。賓館大廳的大吊燈,金碧輝煌,使得廳堂富麗而豪華;商場裏的射燈,烘雲托月,使得商品更加目不暇接;客廳裏的壁燈,新穎別致,給人以優雅和諧的氣氛;居室裏的裝飾燈,賞心悅目,成為現代家庭的一種時髦裝設;臥室裏的吸頂燈,柔如春水,令人心境平和入睡……

    光和熱猶如孿生兄弟,很多物質發光時往往伴隨有熱效應。太陽和其他天然光源是這樣,一些人造光源也是這樣。把金屬或炭加熱,當溫度較低時會發出一種看不見的紅外光線,熱到500℃時發出暗紅色的光,繼續加熱,溫度升高,光色由紅變黃,熱到1500℃時就變成白熾了。一般的燈泡就是這樣,燈絲是用高熔點材料鎢絲製成的,當電流通過時,像電爐絲一樣產生高熱而變成白熾發光,所以就把它叫做白熾燈。

    火光源也好,電光源也好,有熱就發光,發光伴有熱,難怪人們常說“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呢。

    其實,在自然界裏,熱發光隻不過是常見的一種情景而已,有許多東西發光而它們並沒有熱……

    夏天的夜晚,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像玉米粒那樣大的淡綠色光亮在空中飛舞,忽明忽暗。這是螢火蟲放出的光亮。

    無月的黑夜,輪船在海上航行,常常會發現海上有一片片閃爍的光亮,奇麗異常,這是海洋生物放出的光亮。海洋生物中能夠發光的特別多,數量繁多的藻類和浮遊生物,還有許多魚類都會發光。如“水中明星”角鮟鱇,恰如一隻怪狀的小船,頭上有一根小“桅杆”,頂上有一盞小“燈籠”,它像一盞小日光燈那樣亮。

    螢火蟲和海洋生物為什麽能放光呢?原來,它們身上都有發光器,裏邊儲藏兩種物質——熒光酶和熒光素。借助熒光酶的催化作用,熒光素發生氧化作用,所產生的能量就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因而發出了熒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