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聯經濟建設的成就和問題

    60年代以來,蘇聯的經濟建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除日本以外的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以國民收入為例,從1950年至1983年的33年間,蘇聯年平均増長為7.1%,美國為3.2%,人均國民收入以1950年為11950年至1983年蘇聯增長6.4;美國同期增長1.9.

    蘇聯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更快,1980年工業總產值比1950年增加11.2倍,平均每年增長8.7%。同期內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4.3倍,平均每年增長5.7%。1986年蘇聯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產量的20%,工業生產和產品比西德、英國和法國的總和還多,相當於美國工業產量的80%。蘇聯工業門類齊全,以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為三大主導工業部門,它們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七重以及在工業生產人員總數中所占比例都在60%以上。在戰後科學技術革命迅速發展的影響下,蘇聯建立了一係列新興工業部門,如電子計算機、自動化設備、程序控製機床、合成材料生產等部門。工業生產布局,在戰前就開始東移的基礎上,60年代以來繼續加速東部地區開發,並逐漸形成了東、西部兩大經濟地帶。目前,東部地區的工業產值已占全國的1/4左右。

    蘇聯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自然資源豐富,並有門類齊全的重工業,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燃料、動力、基礎材料和機器設備等必需的物質條件。第二,長期維持比較高的積累率。從“六五”到“十五”計劃,平均積累率占國民收入27%左右,由於蘇聯人為地使生產資料價格低於其價值的15%左右(主要是不征周轉稅),因而蘇聯的實際積累率約占整個國民收入的1/3.第三,進行教育投資,重視科技進步。每1000個工人中受過高等和中等教育的人數,1959年為401人,1970年為590人,1980年為787人。第四,工業管理體製的逐步改革。

    蘇聯的農業雖然也有一定的發展,但它仍是蘇聯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迄今仍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糧食。蘇聯農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第一,農業總產值、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產量有較大增長。第二,畜牧業在農業結構中的比重增大,畜產品的產量也有增加。畜牧業產值在農牧業總產值中的比重,1940年為38.8%,從1965年開始保持在50-51%的水平上。“十五”計劃時期同“五五”計劃時期相比,肉產量增長1.6倍,奶1.44倍,蛋2.97倍。第三,農業勞動生產率、農作物單位麵積產量都有一定的提高。1951-1980年的30年間,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4.7%。農作物每公頃單位麵積產量,1950年分別為:穀物7.9公擔,甜菜159公擔,棉花(籽棉)153公擔,向日葵5公擔,到1978年這四者分別提高到:18.5公擔,249公擔,28公擔和11.6公擔。第四,莊員生活有改善,其生活水平逐漸與工人接近。1950年,農莊莊員月平均報酬僅為職工月平均工資的1/4左有,而1980年達到2/3以上,如果加上他們從個人副業中得到,的收入,收入水平已近於職工。

    農業生產發展的原因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麵:第一,擴大播種麵積。1980年全蘇農作物播種麵積為2.17億公頃,其中大約有1/5耕地是I954—1960期間大規模墾荒以後增加的。第二,大量增加農業投資。1966-1975年的10年中,國家對農業投資為1221億盧布,比1956-1965年的10年增加2倍。農業投資在整個國民經濟投資中的比重遂步提高,“七五”計劃期間為26%,“八五”計劃期間23%,“九五”計劃期間為26%,“十五”計劃期間為27%。第三,加強農業物質技術棊礎。農業固定基金由1965年的770億盧布,增加到1980年的2380億盧布,15年裏增長了2.1倍。1980年農業共擁有拖運機256.2萬台(1.91億匹馬力),穀物聯合收割機72.2萬台,載重汽車159.6萬倆,分別比1965年增加949萬台(1.13億匹馬力),20.2萬台,和65.1萬輛。目前,糧食生產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第四,實行農業管理體製的改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