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召開後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書記處的同誌就到革命聖地西柏坡學習考察。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號召全黨同誌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記“兩個務必”,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為實現黨的十六大確定的目標和任務開拓進取、團結奮鬥。在今天的新形勢下,為什麽要大力提倡艱苦奮鬥?怎樣認識艱苦奮鬥精神的時代特性?青年學生應怎樣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發揚這一精神?這是擺在每一位大學生麵前的十分重要而又現實的問題。為了加深同學們的認知和理解,本刊特邀三位專家共同來探討這個問題。

    時代呼喚這樣一種精神力量為什麽在當前新的形勢下,要特別強調艱苦奮鬥的精神呢?這是十六大奮鬥目標的要求,是國情所決定的,也是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要切實貫徹落實十六大提出的一係列曆史性任務,我們必須要具備艱苦奮鬥的精神力畺。

    李捷:為什麽在當前形勢下要特別強調艱苦奮鬥的精神呢?這是時代的呼喚,是黨和國家事業的要求。

    大家知道,黨的十六大是在新世紀新階段召開的一次具有曆史意義和深遠影響的大會。這次大會的曆史意義,簡單地說包括四個方麵:一是確立了一麵旗幟,就是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同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二是堅持了一條道路,就是鄧小平同誌開辟的、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並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是確定了一個目標,就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四是產生了一個班子,就是奮發有為、朝氣蓬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這樣一種新形勢、新情況下,要貫徹落實十六大提出的一係列曆史性任務,就必須要有一種精神。

    我們都學習了十六大報告,大家一定會注意到,十六大報告開篇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叫做“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報告結尾又提出:“全黨同誌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珍視團結,倍加維護穩定。”報告首尾呼應,就是在呼喚一種意識,在大好形勢下,不要讓勝利衝昏頭腦,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十六大結束後,胡錦濤同誌又在西柏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兩個務必”,強調艱苦奮鬥精神,把艱苦奮鬥精神同民族、國家、政黨的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指出:“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

    曹分田:為什麽今天仍然要特別強調艱苦奮鬥精神?從國情上看,從全麵建設小康目標的要求看,都是十分必要的。我們現在總體上實現第二步目標的小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低標準的。2002年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還屬於中下收入國家水平。按照十六大的目標,到2020年GDP翻兩番,即達到36萬億元人民幣(按現行匯率計算,超過4萬億美元),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富裕。任務是很繁重的。第二,是不全麵的。目前,我國的小康還處於生存性消費階段,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剛剛越過小康標準的底線,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才剛剛人圍小康標準。未來20年,我國居民將獲得發展和享受資料的較為充分的滿足,獲得政治、精神生活更為充分的滿足,獲得優質生態環境和個性自由方麵更為充分的滿足,不艱苦奮鬥是得不到的。第三,是不平衡的,這包括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個人收入分配之間的不平衡。特別是中國廣大農村,它的生活條件、生產條件,要再上一個新台階,除了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必須要有一種奮發圖強、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國西部貧困地區究竟怎麽才能富起來?就是要靠科技興牧,科技興農、興辦企業,發展工業化,走城鎮化路子。西部的發展需要國家扶植,需要富裕起來的地區支援西部開發,但要想徹底改變麵貌,還要靠當地政府和人民努力奮鬥,靠西部地區老百姓自己改變當地的生產條件和自然條件,要靠自己奮鬥。中國小康社會的實現,關鍵在農村,需要全國人民包括億萬農民共同來艱苦奮鬥,這種精神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