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青年的思想特征

    青年是社會的產物。一代社會環境和社會政策將決定一代青年的思想風貌。同時,一代成年人的內心世界,將轉化為一代青年的思想和行為特征。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命題“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青年思想教育領域中的具體化。當代青年成長的背景是改革開放的時期,國際政治格局發生大轉折的時期,國內外社會、政治生活發生變革的時期,科學技術革命迅猛發展的時期,信息革命風靡全球的時期。成長在這樣一個具有嶄新特點的新時期,當代青年也然具有新的時代特征。當然,另一方麵,也有其思想素質方麵的誤區。

    1.知識廣博,思想活躍

    當代青年與以往青年相比,思想活躍是其突出特征之一。這種活躍的思想狀態,是以當代青年占有的較廣博的知識為基礎的。因此,青年思想呈現出敢於思考、勤於思考、思想活躍的局麵。

    當代青年的這一特點與我國國內的思想解放運動直接相關。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思想政治領域開辟了一個新局麵,才出現青年思想活躍的新局麵。

    隨著解放思想的進展,全國思想界活躍起來。一個個“禁區”被打破,冤假錯案不斷平反昭雪;“文革”被徹底否定;知識分子不再被視為資產階級的“改造對象”而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在安徽出現。迅速變革的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直接影響了正在成長的青年人。青年人提出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表明了青年思想活躍的開端。

    當代青年的這一特點與我國對外開放的政策和格局直接相關。對外開放,國內外信息渠道的開通,西方思潮、學術觀點的引進,使青年們增加了比較、思考的參照物,打開了更廣闊的眼界,促進了青年思想的活躍。

    由於對外開放,西方社會中早已流行的一些新的理論、學術觀點開始湧入我國,並對青年的思想產生了影響。先是係統論、信息論、控製論在中國的傳播;接著是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的傳播;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都在中國青年中形成一定時期的“熱點”現象;具有某種超前意識的未來學派,借助意大利“羅馬俱樂部”的報告和美國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書在中國青年中頗有影響,人們談論起蘭德公司、2000年人類學會、國際未來可能性協會等從事發展預測的機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產生了交叉學科、綜合學科、邊緣學科,門類繁多,竟達幾千種之多,青年人真正體會到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的氣息。在開放潮流的衝擊下,國內學術界急劇活躍,這種環境使青年人具有以往不可比擬的更為廣博的新知識,從而促進了青年思想的活躍。

    當代青年的這一特點與社會傳播媒介的迅速發展直接相關。廣播、電視、報刊、圖書這類文化傳媒15年來有了較大發展,起到了青年人溝通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另外,通訊和交通手段的現代化進程,也為社會文化傳播媒介提供了更為便利的載體。

    僅以全國廣播、電視為例,1990年全國廣播電台635座,電視台609座,縣市有線廣播站2466個,都比1989年增加了5%至20%的比例。可見,傳播媒介變化之大、發展之快。

    現代通訊、交通工具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傳媒的發展,活躍了青年人的思想。現代通訊無疑為社會傳媒開辟了新渠道,增進了青年信息的流通。

    交通工具的發展也加大了青年活動的範圍,促進了思想的活躍。這些物質條件,都為青年接受更多的社會信息量創造了更加優越的環境。

    以上三個方麵的變革和發展,為青年思想提供了新的營養、新的環境、新的條件,使青年在當代獲得了嶄新的感受,獲得廣博的新知識,從而形成青年思想極為活躍的時代特征。

    2.求實精神強烈,反對形式主義

    當代青年的強烈的求實精神,首先來自新時期對於“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路線的恢複。

    全國範圍的解放思想,是以實事求是的旗幟為導引的。鄧小平同誌帶頭強調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78年12月13日,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強調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他指出:“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鄧小平同誌還在其他多次講話中倡導實事求是,並把實事求是稱為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在鄧小平同誌的倡導下,全國思想界更高地舉起了毛澤東思想的實事求是的旗幟,大興求實之風。這一求實之風盛行,影響了青年,培育了他們的求實精神。

    當代青年的強烈的求實精神,還來自對形式主義的批判。對形式主義的長期批判,使青年人牢牢樹立了厭惡形式主義的觀念,更加崇尚實際,從實際出發。

    “文革”結束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過去形式主義的做法被實踐所糾正。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形式主義做法的虛假和危害。隨著對“文革”的否定,形式主義也遭到社會和青年人的嘲笑和抵製。這種批判形式主義的經曆和社會氛圍,留給青年人一段深深的記憶。一切形式主義的東西一旦重新出現,青年人對其立即充滿逆反心理和厭棄態度。從一定意義上說,青年的這一思想特點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效果是積極的。

    當代青年的強烈的求實精神,還來自國內政策的導向。改革中,一改過去思想政治工作“萬能”的傾向,從大的導向上把個人實際利益與個人勞動態度聯係起來,在市場和價值規律的作用下,用實利調動了社會不同層次的積極性。講究實際、實效,追求奉獻和索取基本平衡的心態,構成了青年的強烈求實精神。

    在按勞分配的原則下,鄧小平同誌早在1978年3月28日對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的負責同誌講了物質利益進入獎懲製度的主張。他提出:“頒發獎牌、獎狀是精神鼓勵、是一種政治上的榮譽。這是必要的。但物質鼓勵也不能缺少。……獎金製度也要恢複。……稿費製度也要恢複,並根據新的情況加以修訂。”同年12月13日,鄧小平同誌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進一步從哲學高度強調了重視物質利益的作用。他說:“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精神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隻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這次講話中,鄧小平同誌還主張用經濟效益好壞來衡量經濟部門的領導水平,並認為“這就是今後主要的政治。離開這個主要的內容,政治就變成空頭政治,就離開了黨和人民的最大利益”。“這種賞罰、升降必須同物質利益聯係起來。”這種強調以實際物質利益調動勞動積極性的主張,很快轉化為全國範圍推行的政策,國內形成了講究物質實利作用的風氣和做法。

    在實踐中,1978年,安徽省農村出現的承包責任製出台,其實這就是以實際利益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1978年10月,國家經委、科委、農林部、衛生部重新頒發,實行1963年發布的《技術改進獎勵條例》,按五等獎級發給獎金。國務院同時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明獎勵條例》,規定按四個等級獎勵,除發給獎章和證書外,還分別發給獎金。1980年5月,國家建委、計委作出《關於擴大國營施工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有關問題的暫行規定》,其中規定自1980年起恢複實行企業法定利潤留成的製度,企業可按工程預算成本的2.5%留取法定利潤。同時實行企業降低成本留成,企業實現的降低成本額,50%留給企業。隨著農村承包製的推行,獎金製的普及,以及企業各種留成製的實行,以實利來啟動社會勞動積極性的做法遍及國內,形成一種穩定的氛圍。青年在這個環境裏成長,必然帶上一種求實的精神特色。

    以上三個方麵的情況,就是當代青年具有強烈求實精神的社會原因。

    3.參與意識強烈,追求實現自我價值

    在新時期的進程中,當代青年比以往更加廣泛而深入地參與經濟生活、參與政治生活、參與科學文化領域,參與社會生活各領域,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進展。

    參與意識,實質就是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是青年加速實現社會化的一種實踐精神。它的形成與發展也與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不可分。當代青年較強的參與意識,與社會對個人利益、個人作用、個人價值更加尊重和強調有關。

    由於國際政治格局的轉化,對抗格局被緩和的新格局取代,國家外來侵略和戰爭危險的緊迫感解除,國家政策和輿論在強調國家整體利益的同時,也注意糾正忽視個人利益、個人作用、個人價值的傾向,因而青年的自我價值、自我實現的意識開始升揚。在這種氛圍中,青年參與精神也隨之增強。在管理領域,毛遂自薦當廠長、當隊長的青年大量湧現;招標、招考、招聘都有大量青年響應參加;自謀職業、創辦個體企業的青年大有人在;關於人生意義的大討論,青年人踴躍參加,各抒己見。這都是青年參與精神的表現。

    當代青年較強的參與意識,與社會為青年開辟的參與渠道的條件直接相關。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在急劇變革中為青年的參與創造了廣闊的天地和眾多的渠道。在政治生活中,選舉權的進一步改革,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的直接選舉製的實行,政治理論界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都為青年的政治參與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在經濟領域中,就業門路的多方開通,人才的逐步流動,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都為青年參與經濟生活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在科技領域中,國家對發明創造的獎勵製度,保護科技發明的專利製度,國家在農村推行的“星火計劃”,共青團開展的“五小發明活動”,也使青年積極參與科技活動,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在文化領域,全國報刊、圖書呈十幾倍地增長,為青年人發表文章、提出自己的觀點、了解文化信息、參與文化活動創造了物質條件;廣播電台的節目增加了群眾便於參與的“熱線電話”,許多青年可以通過熱線電話使自己的聲音和見解直接播向全國;電視台的節目中,大量設計了由青年人參與的群眾場麵;文化娛樂行業出現了大量的卡拉OK歌廳,頗受青年歡迎,這使青年不單欣賞歌星的技藝,而且也有直接參與、自我感受演唱成功的味道。社會創造的方方麵麵的條件,從各領域促進和增強了青年的參與意識。

    當代青年較強的參與意識,與社會引入競爭機製密不可分。在改革進程中,競爭機製越來越被廣泛地引入,青年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優勝劣汰的新環境中。這種社會競爭機製正麵激發了青年的參與意識。這是由青年期的心理狀態決定的。青年期,認識活動處於最活躍、最迅速的水平,記憶力與理解力的結合達到一生的最高峰;熱烈的情緒和追求的衝動匯合為對機會的極端重視,從而具有不懼風險的特點;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突出的自尊極易轉化為一種在事業中不甘失敗的拚搏精神;青年意誌努力隨主導動機的明確而越來越大,其意誌行動的靈活性與堅定性相結合,產生一種不畏艱難、不惜犧牲、持之以恒的參與動力。青年的這種心理特點,與競爭的機遇相交,將結出強烈的參與意識之果。社會越是在經濟、人事管理、文化教育等領域推行競爭機製,青年的參與意識便越是旺盛。

    青年的強烈的參與意識,是一個巨大的潛在的積極力量。啟動和引導青年的強烈參與意識為社會主義“四化”建設服務,是一個現實意義很強的新課題。順應青年的參與意識,理解青年的參與意識,有針對性地開展調動青年參與意識的活動,就能收到積極的效果。

    4.求新意識強烈,厭倦陳舊的教育方式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情況在不斷地變化,新問題、新局麵、新情況、新決策不斷出現。在這種環境中,青年養成了強烈的求新意識,對因循守舊、“傳統”的舊做法、舊思路、舊形式有一種強烈的逆反心理。隻有帶著新鮮的氣息的新的思路、新的做法、新的形式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才能激起青年真誠的熱情。這是當代青年不同於以往青年的又一顯著特征。

    當代青年求新意識強烈的這一特點,是國家在改革時期,國內外政策發生較大幅度調整的結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工作和社會生活都隨這一工作中心的轉移而麵臨新的課題,與之相關的一切思想意識問題也要麵臨革故鼎新的任務。黨的十四大決定搞市場經濟,這不僅使經濟領域麵臨一個新的情況、新的任務,而且牽涉到全社會,都有一個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都有一個重新認識和尋找自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位置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決策,使青年和全社會麵臨的新問題增多。隻有尋找新的出路、新的答案,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