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指導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是我國勞動人事製度改革和新的就業機製的必然要求。職業指導對社會、對教育、對個人均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分析這些功能對於我們進一步了解職業指導有重要意義。

    職業指導對社會的作用突出表現在合理利用人力資源、提高人才效益和促進社會穩定等三個方麵。

    (一)合理利用人力資源

    職業指導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措施,首先表現在合理地配置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的供給,與職業、工種相聯係,具有一定的傾向性。由於社會勞動體係存在不同種類、不同等級、不同複雜程度、不同勞動強度和不同勞動環境的職業崗位,這就要求有相應的不同類別的勞動者來從事。對於某些專門的職業崗位,隻有某些專門的勞動者才能適應。一般說,具有某些專門能力的人,能夠從事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複雜勞動以及非專業性普通性職業活動,但是難於從事其他專業活動;無專業能力的人不能從事專業活動。專業能力水平低的人,難於從事專業水平高的活動。而專業能力較高的人又不願意從事專業水平較低的活動或非專業勞動。因此,在人力資源總體內部,不同種類、不同等級之間的替代性是較差的。

    我國長期以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製,“一次分配定終身”及統包統配的勞動力分配模式,把人當作與物同質的生產要素,使勞動者失去了選擇職業的機會,人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受到了限製。地區間、產業間、行業間缺乏必要的人才流動,就業、保障、福利三位一體的體製加劇了人們對統配模式的依賴性。一方麵造成人才的大量積壓,另一方麵社會急需的崗位又找不到合適的勞動者,出現“求職難”與“進人難”的兩難並存現象。用非所學和人浮於事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費。職業指導一是要根據社會需要的實際狀況,求得各部門工作人員的合理匹配,做到事得其人,人適其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這對提高人們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作用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麵,職業指導又是促進人才流動的重要手段。瞬息萬變的市場供求關係決定了企業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組合,這就必然導致勞動力流動。職業指導為勞動力的流動提供信息,為人才流動提供指導,以減少人才積壓,提高人才效益。同時對轉變人們的就業觀念也起著重要的宣傳和教育作用。

    其次,表現在對勞動力供求關係的控製與調節。勞動力的供求關係有“供過於求供不應求”和“供求平衡”三種類型。

    供過於求是指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大於社會對其需求的數量。這種情況下表現為就業不充分,存在相當數量的求業人口,或就業人員潛在過剩。勞動力供過於求,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社會人才資源的浪費。職業指導的任務在於分析過剩勞動力的結構,預測社會需求趨勢,使欲就業者適應社會需要,主動調整自身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減少結構性失業。同時,職業指導還要根據社會的發展提出擴大勞動力使用的途徑與方向,為職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政策的製定提供理論依據,以控製勞動力的流向。這可通過組織勞務輸出等措施以緩解供求矛盾。

    勞動力供不應求是指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小於社會對其需求數量的狀態。表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缺少勞動力或某一行業缺少專業人才。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生產持續發展,人口下降或教育事業不發達等原因造成的。這時職業指導主要著力於增加供給,指導企業合理利用現有人才,將潛在的勞動力資源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資源,為求業人員創造良好的就業條件,促進就業人員勞動效率的提高。指導教育事業的發展,通過提高勞動力的質量來彌補其數量的不足。還可采取輸入外部勞動力的政策以滿足某些地區或某些專業對人才的需求。

    在勞動力供求基本平衡的狀態下,職業指導的任務是進一步改善勞動力的使用情況,挖掘潛力,使其達到包括人才質量、職業類別,地區分布等多方麵的平衡,使勞動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均得到充分利用。此外,職業指導還要分析和掌握各種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變動趨勢,幫助政府有關部門製定科學的對策,采取多種方法,保證勞動力的供求平衡和勞動力自身的良性再生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