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指導作為一門獨立完整的學科,有其特定的概念、研究對象和特征,這些問題不但使這門學科具有存在和研究的價值,而且決定了該學科的總體框架。

    什麽是職業指導,是職業指導研究中首先麵臨的問題,也是職業指導理論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對職業指導的不同理解不僅會影響職業指導的活動方式和方法,而且會影響職業指導理論體係的構建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因此,弄清職業指導的科學涵義對進一步研究職業指導有重要意義。

    (一)對職業指導的不同理解

    目前對職業指導的涵義的理解尚不統一,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類。

    第一類為“匹配論”。認為職業指導就是對個人選擇職業的指導。這一觀點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點,並與社會上的某種職業相對應。職業指導就是幫助個人尋找與其心理特性相一致的職業,以達到人與職業的科學匹配。這一理論最早由職業指導的創始人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後由者名職業指導專家威廉遜(E·G·Williamson)等人發展。這種人職匹配的職業選擇理論在我國有一定市場,如《社會學百科辭典》把職業指導定義為:是指一定的社會機構幫助個人了解職業,走上職業道路的各種措施的總稱。這些措施包括職業分析和個體評價,最後根據個人的職業心理和能力傾向對個人作出職業選擇的建議第二類為“服務論”。把職業指導看成是一種為求職者提供幫助的社會服務活動。包括預測分析人才需求動態,匯集傳遞就業信息,組織人才交流,以及開展各種與勞動就業有關的綜合性社會谘詢服務活動。把為企業推薦人才,為求職者介紹適合的職業當作職業指導的根本任務。持這種觀點的人重視求職行為的技術與技巧的研究,包括如何搜集職業信息、求職技巧與麵試藝術,求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及處理辦法等。這些服務活動主要集中在升學就業階段進行,因此,常把職業指導與擇業指導、就業指導等同起來。目前社會上的許多“就業服務中心”“職業谘詢中心”,等機構都是依據這種觀點建立起來的。

    無論是“匹配論”,還是“服務論”,都是著眼於就業安置,把職業指導看成是靜態的服務,並指向特定的職業,沒有把職業指導同求職者自己的成長聯係起來。

    第三類為“教育過程論”。美國全國職業指導協會把職業指導定義為“是幫助個人準備職業、選擇職業、獲得職業和轉換職業的一種過程”。華東師範大學金一鳴教授提出職業指導是一個動態的教育過程的觀點。主張職業指導應滲透到整個教育過程,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求職者,特別是學生。而是要有意思地發展學生的職業意識,發展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其目標是通過係統的教育,使學生在畢業時能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特點自覺地擇定生活目標,確定升學就業方向。並在畢業前做好升學就業準備,以便適應未來的學習和工作。自於現代社會職業結構和職業內容都在迅速發生變化,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也使得個人所能從事的職業範圍不斷擴大。因此,職業指導不應指向特定職業,而著眼於更廣闊的職業領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