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多黨競爭的環境中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並推行自己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主張,以逐步實現對現存社會的改良,這既是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手段(活動方式),也是它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必然要同其他各種類型的政黨和社會團體發生各種各樣的聯係。並且,由於各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之間存在著差別,它們對待其他黨派的方式也各呈特色。

    一、共產黨

    共產黨人和社會民主黨人乃是兩支同源的政治隊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明顯地分為左、中、右三派。十月革命以後,三派都建立了自己的國際組織(後來中、右派合二為一)。從此以後,社會黨與共產黨長期對立,形成了鬩牆而爭的局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黨與共產黨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在國際、國內采取了不少聯合行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這種合作使得戰後初期的兩黨關係並沒有馬上冷卻下來,法國、意大利、奧地利、芬蘭等國家的社會黨和共產黨還一起參加了聯合政府。但是,冷戰開始後,兩黨關係再度惡化,意識形態分歧又被置於顯著地位。直到進入70年代後,國際局勢逐步趨向緩和’兩黨關係才有所改善,進行了有條件、有限度的合作。80年代以來,各國社會黨同共產黨的合作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曾一度組成兩黨聯盟。芬蘭、聖馬力諾、法國等國社會黨還與共產黨一起組成聯合政府。蘇聯、東歐劇變以後,在社會黨和右翼保守黨的雙重排擠下,共產黨在西歐國家的處境相當困難。有的繼續堅持共產黨的名稱和基本原則,同時對黨進行全麵、深刻的民主化改革。有的更改了名稱和黨綱,向社會黨靠攏;有的自行解散消亡了。在社會黨與共產黨的關係方麵,由於各國政治體製、曆史傳統、政黨力量對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一些不同的特點。現將幾個典型國家分別介紹如下。

    1.英國工黨與共產黨

    英國工黨是1000年在工會運動基礎上成立的。成立之初,其黨員全是集體成員。以工會組織為主體,另有三個“社會主義”團體(獨立工黨、社會民主聯盟、費邊社)。1918年該黨開始接受個人黨員後,工會集體黨員仍占黨員的絕大多數。英國共產黨成立於1920年,由英國社會黨左翼、社會工黨、南威爾士的一係列社會主義組織和其他組織合並而成。

    英國共產黨成立時,不少英國共產黨員已是工黨黨員,當時發起成立英共的主要組織英國社會黨原是工黨的集體黨員。英共成立之後,英共黨員仍以個人身分留在工黨內,可以作為工黨的候選人參加議會和地方政府選舉。1923年以後,工黨右翼領導加緊排斥英共,采取了一係列禁止和限製措施。1924年,剝奪了英共黨員作為工黨候選人參加選舉的權利。1925年,禁止英共黨員個人成為工黨黨員,並責成所屬工會組織不要選舉英共黨員作為出席工黨會議的代表。1927年,工黨年會不準將英共申請加入工黨的問題列入議事日程。1928年,工黨年去正式禁止英共黨員作為任何組織的代表出席工黨會議。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英共沒有再申請加入工黨。工黨和工會的右翼對共產黨員加緊攻擊,他們把共產黨員排除出工黨以後,又把共產黨員排除出一些工會職位。對此,1929-1933年,英共采取了極端宗派主義的政策,把工黨看作“第三個資產階級政黨”,把工黨人士統統看作“社會法西斯分子”,甚至把工黨左翼看作“工人階級最危險的敵人”。1935年,根據共產國際七大關於同社會民主黨結成聯合陣線的思想,英共又向工黨提出申請,並得到1300個地方工黨和工會組織的支持,但在1936年工黨年會上又被否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18個月裏,英共由於根據共產國際的錯誤指示反對他們稱之為“帝國主義戰爭”的這場大戰而陷於孤立。希特勒侵入蘇聯後,英共又完全支持英國進行戰爭的努力。1942年12月18日,英共又申請加入工黨,說反對法西斯主義聯合鬥爭的經驗表明,工人運動必須團結。工黨執委會於1943年2月18日拒絕英共的申請,理由是,英共的章程與工黨的章程不可調和,共產國際決定英共的政策。共產國際解散後,工黨右翼領導人強調,英共主張“專政”,反對議會民主,認為英共是一個陰謀集團,是在破壞勞工運動。1946年,英共再次提出申請,但工黨年會不僅加以否決,而且為阻止英共今後繼續提出申請,斷然修改了黨章,其中規定“凡政治組織,未加入工黨,或未在1946年1月1日根據一項全國協議與工黨聯合,並擁有自己單獨開展特殊宣傳的綱領、原則和政策者’或在選區設有支部者,或從事推選議會或地方政府候選人者,或效忠於任何國外政治組織者,均不得加入工黨”。從此,工黨就關上了共產黨申請加入工黨的大門。

    英共之所以提出集體申請加入工黨,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1)列寧及共產國際的倡導。在1920年7月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指出,英國共產黨是可以加入工黨的,要是不進行有係統的合作,那麽共產黨就毫無價值,也就談不上無產階級的專政。正確的策略是加入工黨。(2)英共和工黨都曾認為,工黨是一個聯合組織,代表了英國工人階級的聯合陣線。(3)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英共曾承認它要求加入工黨決不是要同工黨上層領導結成聯合陣線,而是把加入工黨作為同工黨領導和政策進行鬥爭的途徑,以便促進工廠和地方組織的工人開展聯合鬥爭。

    對於英共加入工黨策略上的考慮,工黨認為這是英共耍弄的一個花招,對於英共同工黨聯合的願望,工黨從未把英共這樣一個小黨看在眼裏,而英共在某種特定環境下所說的加入工黨是為了同其上層進行鬥爭,則讓工黨抓住了把柄。工黨之所以拒絕英共加入其組織的理由是:(1)共產國際決定英共的政策,英共盲目服從來自莫斯科的指示。(2)意識形態存有明顯的差異,英共主張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同工黨政策是不相容的。(3)英共有條件地加入工黨,說明它對工黨不忠誠,英共對候選人的控製與工黨章程不相容。(4)兩黨的分歧不可調和,英共加入工黨之後對工黨有破壞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共也一再尋求與工黨聯合,以建立廣泛的民主聯盟,英共不遺餘力地堅持做工黨群眾和工黨基層組織的工作:(1)提出了加強左翼聯合和建立廣泛民主聯盟的口號,始終沒有放棄它同工黨合作以至聯合的願望與要求,它一直認為,工黨是一個工人階級的群眾性的政黨,社會主義隻有在工黨和共產黨團結的基礎上才能贏得和建立。(2)不斷調整國內政策。在戰後英國共產黨頒布的新綱領中,英共為自己設計的未來政府形式是“人民政府”。1957年英共在修改後的綱領中用“社會主義政府”取代了“人民政府”這一提法,而到1977年,英共提出在英國實現社會主義要分兩步走的理論,即第一步先建立新型的工黨政府,這是一個由左翼組成的過渡性政府,然後再通過執行徹底的替代政策和對國家機器的民主化建立社會主義政府。(3)主張先爭取取消工黨對英共和英共黨員的各種禁令和限製,然後同工黨實行更高形式的聯合,包括在選舉中實行合作,最後爭取英共加入工黨或兩黨實行某種形式的組織聯合。為此,1978年,英共曾致函工黨,呼籲工黨同共產黨米取聯合行動,共同反對保守黨,以確保在下次大選中繼續執政,但仍遭到工黨拒絕。

    雖然工黨作為一個整體,一直拒絕同共產黨合作,但工黨內部同情、支持英共加入工黨的人為數不少,在曆次英共申請加入英國工黨時,都有一批工黨的地方組織和某些左翼人士支持英共。70-80年代,隨著英國共產黨對英國當前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的進一步認識以及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兄弟黨的鬥爭經驗橫向吸收,英共內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歐共派,這股力量對工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英共的刊物《今日馬克思主義》和工黨的理論刊物《新社會主義者》中的某些文章有很多“趨同”的地方。

    2.法國社會黨與共產黨

    法國政治素以進程曲折多變,鬥爭複雜激烈,力量對比起伏跌宕,形式豐富多彩而著稱。在法國這樣一個多黨製的國家,各大政黨在政治過程中不斷地分化組合。法國社會黨與法國共產黨的關係更是錯綜複雜。

    1920年,圖爾代表大會使法國社會黨一分為二,多數派於12月29日晚宣布成立法國共產黨,共有黨員11萬人。少數派沿用法國社會黨(工人國際法國支部)的名稱。之後,兩黨在各自認定的社會主義道路上進行探索和鬥爭,時而聯合,時而分裂或對抗,富有傳奇色彩。

    兩黨第一次合作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麵對國內外法西斯勢力的威脅和動蕩的社會局勢,法國進步力量和民主力量加強團結,法國共產黨和社會黨的基層組織在鬥爭中經常自發地采取聯合行動。1934年2月,法國社會黨人和共產黨人及相應的兩派工會會員采取了有組織的、大規模的聯合行動,抗擊法西斯勢力的進攻。7月15日,法國社會黨全國會議以絕大多數讚成,接受了法國共產黨關於聯合的建議,終於在7月27日簽訂了兩黨統一行動的公約。1936年,又簽署了人民陣線“共同綱領”。在1936年4月26日、5月3日的全國選舉中,人民陣線內的各黨派作為一個整體參加競選,取得巨大勝利。1936年6月4日成立了由社會黨領袖萊昂·勃魯姆為總理的人民陣線政府。法共未參加人民陣線政府,但表示從外部給予積極的支持和必要的批評。1937年6月,勃魯姆政府垮台,共產黨和社會黨由於對人民陣線政府,綱領政策有不同意見,人民陣線組織在勃魯姆辭職後也就名存實亡。

    慕尼黑協議進一步加劇了法共與社會黨的分歧,兩黨終於分道揚鑣。

    兩黨第一次聯合執政是在戰後初期,當時法國共產黨有很大的發展,成為議會中的第一大黨。1946年1月,由社會黨人拉馬迪埃組成有法共、人民共和黨和社會黨參加的三黨聯合政府,法共領導人莫裏斯·多列士曾在兩屆政府中擔任副總理職務。由於在國內外政策上存在嚴重分歧以及國際上東西方的“冷戰”開始,三黨聯合政府遂告破裂。1947年社會黨人拉馬迪埃政府將法共排除出政府,此後,摩勒領導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一直推行堅決反共、聯合中間黨派的所謂做“第三種力量”的路線。社會黨和共產黨的關係又處於一個低潮,社會黨與法共展開論戰,互相指責對方為“美帝國主義的走狗”和“莫斯科的代理人”。

    隨著法國政治形勢的變化,兩黨曾達成選舉協議。1965年9月,社會黨、激進黨和共和製度大會黨組成“民主與社會主義左翼聯盟”。密特朗任聯盟主席,參加總統競選,法國共產黨宣布支持密特朗作為左翼的總統候選人。1966年12月,法共和“聯盟”達成選舉讓票協議,這是1946年以來,共產黨和包括社會黨在內的其他左翼政黨簽署的第一個選舉協議。1968年,民主與社會主義左翼聯盟同法國共產黨達成了共同的政策目標和相互支持的競選協議。這是一個雙方走向製定共同執政綱領的過渡性協議,社會黨和共產黨開始了建立左翼聯盟的艱難探索。

    1968年5月在法國展開的群眾運動風暴使剛剛建立的左翼聯盟破裂。因此,在1969年6月的總統選舉中共產黨和社會黨都提出了自己的侯選人。社會黨遭受慘敗。

    1970年11月,密特朗在希農堡市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講話,認為法國左翼想得到大多數群眾的支持,推翻右派的統治必須有兩個條件:左翼的聯合及左翼內部的平衡。1971年6月的埃皮內社會黨統一大會通過了立即與共產黨談判並簽訂共同施政綱領的決議。1972年6月,社會黨、共產黨簽署了《共同施政綱領》(這個文件共有4部分34章,它使法國左翼戰後以來第一次有一個共同奮鬥的目標),以後左翼激進運動又加入了這個綱領,左翼聯盟正式成立。

    在左翼聯盟內部關係上,密特朗的一貫思想是:“為了左翼能夠在法國取勝社會黨首先就得成為左翼的多數派。”他曾說過:

    “我們的基本目標是在共產黨盤踞的陣地上重建一個強大的社會黨,以便表明,在500萬共產黨選民中,可能會有300萬選民的選票支持社會黨。”抱著這種態度的社會黨當然不會使左翼聯盟穩固和持久,因而經過1971-1974年它和法共關係的蜜月時期後,從1974年後半年開始,兩黨矛盾日益尖銳。1977年9月,右翼聯盟由於雙方各懷目的再加上在國有化是否擴大、社會福利措施、對待以色列、支持葡萄牙共產黨還是社會黨、法國的防務政策等一係列問題上存在著分歧,左翼聯盟破裂。

    左翼聯盟的破裂對1978年的議會選舉產生了直接影響,在1978年3月議會選舉中,社會黨和共產黨各自進行競選活動並互相攻擊。結果,法共獲得了20.5%的選票,社會黨獲得22.5%的選票,左翼在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

    1978年議會選舉後,共產黨和社會黨都經曆了激烈的內部爭論時期,社會黨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和內部鬥爭以後,並沒有放棄左翼聯盟政策,而是繼續執行著這條以吸引共產黨選民為主的政策。1981年4月26日,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的結果,密特朗得票25.8%,馬歇得票15.34%,右翼候選人德斯坦得票28.31%,希拉克得票17.9%。在這種情況下,為爭取左翼力量獲勝,馬歇宣布無條件地支持密特朗,並號召共產黨的選民在第二輪投票中投密特朗的票,結果在5月10日第二輪投票中,密特朗以占總票數52.24%的優勢當選法國總統。這是左翼政黨的共同勝利。在緊接著的議會選舉中,社會黨獲勝。共產黨入閣與社會黨第二次聯合執政。但由於社會黨與法共的聯合基礎脆弱,聯盟使社會黨得益、共產黨損失大等原因’再加上法共與政府在一係列的內政、外交問題方麵存有尖銳的分歧,1984年7月,法共宣布退出政府,奉行支持但不參政的政策。社會黨和共產黨的第二次聯合執政宣告結束。

    1987年4月,法國社會黨第九次代表大會正式提出了“聯合一切反對右翼的人士”“組成人民力量聯盟”的口號。法國社會黨和共產黨的關係在既有聯合又有鬥爭的情況下繼續發展下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