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警察的家離得最近,我們先去了那裏,我拉著黃小桃的手在小區周圍溜達,不少人朝她投來目光,黃小桃小聲問道:“我穿成這樣還像警察嗎?”

    我說道:“你的氣質是改不了的。”

    黃小桃歎息:“真應該向模仿者學習一下,他到底是怎麽完美隱藏自己的?”

    “我覺得他是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厭惡自我,總是活在別人評價中的一個人,很可能患有心理疾病。”我小聲分析道。

    黃小桃驚奇地問道:“你在給他做心理學畫像?”

    我點頭:“打了這麽多次交道,雖然他一直在變幻,但我的腦海中已經有了一個大致輪廓。”

    我無法給這種心理疾病定性,模仿者從小可能是個非常自卑的人,但又渴望得到他人認同,於是他就去模仿其它人的言行。這種模仿令他找到一種安全感,久而久之,卻連自我都迷失了……

    哲學家一直想解答一個終極問題,‘我’到底是什麽,是我的感官、我的身體、我的意識嗎?自我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逐漸形成的概念。

    兒童在剛會說話的時候不會使用‘我’這個字眼,比如說“陽陽渴了”、“陽陽想玩一會”,說明小孩子是沒有‘我’的概念的。

    隨著大腦不斷發育,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加深,兒童會意識到一件事,別人嘴上喊的“陽陽”是他自己,逐漸學會使用‘我’,並且擁有了我的意識。

    而模仿者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他就像一台什麽程序也沒裝的電腦,可以輕鬆裝卸別人的性格。

    我們在小區附近轉了一圈,找物業打聽了一下這裏的租戶情況,隨後我們還‘擅闖’了幾戶住家,並沒有找到模仿者的藏身之處。

    我們馬不停蹄地去下一個點,這條街上都是吃飯的地方,黃小桃說道:“我餓了,請我吃頓牛肉湯唄!”

    我看了看表:“才幾點就餓了?”

    黃小桃撒著嬌道:“人家為了減肥,早上隻喝了一杯豆漿。”

    我說道:“那走吧!”

    我們去那名警察常去的店吃了一頓飯,結賬的時候我問老板:“有個警察天天來嗎?”

    老板應道:“你說小王吧,他每天都來。”

    我問道:“有沒有什麽人經常觀察他?”

    老板詫異地停住腳步:“你這問題好奇怪啊,你到底是什麽人?”

    黃小桃連忙把我拽走,說道:“哪有你這樣問問題的,還說我,你自己不也沒放下顧問的身份?”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出門的時候,突然注意到對麵二樓有幾個窗戶,咦了一聲,立即折回去問老板:“對麵是出租的民居嗎?”

    老板答道:“是啊,你們要租房?”

    我問道:“你有房東號碼嗎?”

    我記下號碼,但是沒有撥打,和黃小桃徑直去了對麵樓上。對麵那棟樓一樓是商戶,二樓是住家,後麵有一道樓梯可以上去,長長一溜全是門。

    我挨個查看,最後停在一扇門前麵,那扇門上貼滿了小廣告,插著宣傳單,我有種直覺,就是這戶!朝四周看看,掏出開鎖工具準備撬門。

    推開門,一看見屋裏簡陋的陳設,我立即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會錯的,模仿者就住在這裏!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