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宅院中的庭院教育內容,有積極的方麵,也有消極的方麵,比如無條件地承襲道統和服從封建秩序的要求,對人的感性欲求和個性發展進行扼製。明代理學家王守仁在他的《示憲兒》家訓中提出:“勤讀書,要孝弟(悌)。學謙恭,循禮義。節飲食,戒遊戲。毋誑言,毋貪得。毋任情,毋鬥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誌;能容人,是大器。”他的這些教誨當時應算做是聖人之教,廣為流傳。我們從山西許多老宅院的匾額、楹聯中,都可以看到與此相近相仿的說教。

    紅門堡外的八字大照壁,正麵是石雕封侯掛印,路路相通,兩邊刻著七絕兩首,其一:門第從來稱紹衣,克繩祖武庶其幾,莫言令德光昭易,守得義訓世依依。其二:紀得華園維書香,匣劍亦曾淩漢光,文事武備兼濟美,為迎善舉致其祥。前一首講繼承先人德化教育,世代遵守義訓;後一首為書香門第人才輩出,文事武備兼濟。堡門內外有匾額、對聯各二,並有石刻的“朱子家訓”及“程子四箴”。朱子家訓教育人們勤儉節約,習書遵禮,修身齊家,安邦治國;程子四箴則把儒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信條加以深化,並提高到理性的高度認識,以收製外安內、克己複禮之功效。

    在沁水的柳氏堡寨裏,有幾通石刻碑記鑲嵌在院子的牆壁間,既有文化裝點的功用,也有開啟後人讀書明理的作用。柳府門樓的東西兩側影壁,刻著“忠”、“孝”兩個大字,橫額是“恪守先業”。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大丈夫處世格言》也被柳家人嵌入了牆壁間:“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有而欺窮困。”提倡族中人培養孝悌、謙恭、友善、寬容的品格。書法家方元煥所書《封建四倫箴語》的教化作用也不可低估。沁水柳氏重視封建時代父子箴、夫婦箴、兄弟箴、朋友箴的說教,遵循其中“父母天地心,大小無厚薄”,“兄須愛其弟,弟須敬其兄,勿以纖毫利,傷其骨肉情”一類的訓導,形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孝順父母,友愛弟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疑對子孫後代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勿謀人之財產,勿妨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未有和樂而禎祥不來者,亦未有乖戾而禍殃不應者”,這些庭院裏的訓條,在今天依然散發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巨大魅力。柳家一塊“堂構攸昭”的匾額,指的是彪炳祖宗遺業,光耀家業門庭,讓人聯想到安徽歙縣呈坎村的羅氏祠堂,那裏懸掛著被稱為中國第一大匾的“彝倫攸敘”四個字。雖說遠隔幾千裏,兩塊匾額傳播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必須遵守的理念。前追古人,後對來者,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追撫先輩足跡,光大家業門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