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字伯善,山東東平人。是元代傑出的農學家,也是印刷技術的改進者,北宋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製作的是膠泥活字,到了元代,王禎用木刻的活字代替了膠泥活字,把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王禎少年時,一邊學習,一邊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他對有關農業知識和技術有較為濃厚的興趣。後來做了官,也仍然關注著農業生產的情況。元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王禎在旌德、江西永豐任縣官,一有閑暇時間,就從典籍中收集有關農業生產及農械革新的材料,到田間觀察莊稼的長勢,到百姓家詢問農業生產的具體情況。他主張改良品種,改革農具,認為,吃飯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如果不在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方麵多下工夫,要想提高糧食產量是很難的,如果不能積累糧食,遇到荒年歉收,百姓就要挨餓受苦,為了生存,到了絕境的貧民,就會鋌而走險,攻打官府,搶掠財物,到那時,要再想恢複安定,就要花十倍的氣力了。因此,他把抓農業生產作為治理地方的關鍵。他綜合了黃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兩方麵的生產實踐經驗,結合自己的認識體會,寫成了二十二卷約三十萬字的《農書》。

    王禎的《農書》全書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農桑通訣可以說是“農業總論”,貫穿了以農為本的觀念和天時、地利、人力共同決定農業的思想。書中首先論述了 農業、牛耕和桑業的起源;農業與天時、地利及人力三者之間的關係,接著按照農業生產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基本順序,記載了大田作物生產過程中每個環節 應采取的共同的基本措施;最後是“種植”、“畜養”和“蠶繅”三篇,記載有關林木種植包括桑樹、禽畜飼養以及蠶繭加工等方麵的技術。“百穀譜”是農作物栽培各論,闡述的是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利用等技術知識,所介紹的農作物共有八十多種。“農器圖譜”篇幅最多,約占全書的百分之八十,是本書的一大特點,也是最能展現王禎科技思想精華之所在。“農器圖譜”是在宋代農器記載基礎上的進一步記錄。共附圖三百零六幅,每幅圖都有文字說明,介紹各種器具的構造、發展演變過程、使用方法和功效。不僅當時通行的農業機械形象被記錄下來,甚至古代已經失傳的機械也經研究繪出了複原圖。在描繪東漢杜詩的水排時,將皮囊鼓風改繪成當時通行的“木扇”,這為我國木風扇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農書》還描繪了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若幹農用機械,如三十二錠水力大紡車,以及三錠腳踏紡車(棉紡),五錠腳踏紡車(麻紡)等。“農器圖譜”展示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器具方麵的卓越成就,後代的農書和類書所記農具的大部分都以《農書》為範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