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出生於河南新鄭東郭宅,是唐朝負有盛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一生作詩很多,流傳至今的就有三千餘首,是中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詩人。

白居易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很早開始識字,五六歲時就練習作詩,9歲已經懂得聲韻。由於當時社會動亂,白居易11歲就南北奔走,看到了民不聊生的現實,並立下了改革政治,救濟人民的大誌,這促使他更刻苦地讀書、寫詩。他白天學賦,夜間讀書,還擠出時間寫詩。他每學一課書,都要反複誦讀,一直讀到不僅能背誦,而且能深刻領會詩的意境。白居易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都白了。他就是這樣以堅毅苦學的精神,獲得了少年有為詩人的美譽。

白居易15歲時,拿著自己寫的詩稿到長安,向當時有名的詩人顧況請教。顧況看詩稿作者的名字是“白居易”三個字,便笑說:“長安米貴,居可不易啊!”他根本沒有瞧得起麵前的詩人。但是當他讀了上麵那首詩時,不禁拍案叫絕:“好詩!有這樣好的詩句,居天下也不難啊!”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

白居易成名以後,仍然勤奮不怠,繼續下苦功夫作詩。據說,白居易每作一詩,必先讀給鄰居家一個不識字的老婦人聽,問她:“你覺得怎麽樣,能聽懂嗎?”如果老人說聽不懂,或說不好,他就反複修改。當時有人對他這個著名的大詩人向一個不識字的老嫗請教很不理解。可白居易卻不那麽認為。他說:“我寫詩是給人看的、聽的,如果人家看不懂、聽不懂,那又何必寫呢?”

正因為白居易作詩是這樣刻苦認真,又能虛心向別人請教,所以他的詩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深為群眾所喜愛。

簡評:

學問是好是差不在個人評價,白居易作為當時的名詩人,向目不識丁的老嫗請教,實際上是對詩詞的極致追求,才能做到白詩的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