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蟲

    題記:珍妮37歲那年,從媒體辭職,到南方一所高校攻讀博士。讀博期間,已經有一個9歲兒子的她意外懷孕了。在老公的鼓勵下,她選擇到美國的月子中心待產,在美國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回國後,她一邊照顧兩個孩子,一邊繼續攻讀博士。就在珍妮照顧孩子和泡圖書館趕論文的間隙,我成功邀約她一起吃午飯,談談她赴美生子的故事。珍妮告訴我,她在美國遇到的形形色色中國女性,足夠寫一部曆史。

    (注:文中人物皆為化名,言論僅代表個人視角和觀點。)

    女博士和兩個孩子的媽,角色可以兼容嗎?

    (為什麽辭職去讀博士?為什麽讀博士期間又選擇去美國生二孩?)是想做全職太太。可在家待了一段時間後,發現不跟外界接觸實在太悶,整個人的焦點就放在孩子和老公身上,老衝他們發脾氣,才開始考博士,考到了就讀了。想看看以後有沒有機會向高校轉型。至於生二孩,之前我是沒有特別意願的,隻是我老公特別想要。辭職後,開始刻意要孩子卻一直沒懷上,考上博士後卻發現意外懷孕。因為不符合計劃生育政策,又怕影響畢業後進高校,懷孕之後我還苦惱了好久。去美國生孩子的主意是我老公提出來的,他在外企工作過,現在和朋友合夥開公司,他不少朋友的妻子是去美國生的。

    (你覺得當女博士走學術這條路,和當兩個孩子的媽媽的角色能兼容嗎?讀博期間生孩子,雖然導師比較寬容,但就一個娃,都勢必會拖慢整個畢業和做科研的進程。當媽媽的角色和做科研的兩難角色,除了權衡還是權衡,勢必有所犧牲啊。)現在的社會現實就是,越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在生育上越處於劣勢。我懷孕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跟導師講。其實,這個事情跟導師沒關係。可是,還是有很多女同學會擔心。求學期間生會耽誤學業,畢業後生耽誤科研工作,再拖延就過了生育的黃金年齡。反正任何時間生孩子都不是最佳時機。聽說,還有的高校跟女博士、女博士後們約定,在校科研期間不可以生孩子。想想看,不是應該鼓勵這些人更多的培養後代嗎?一個有思想有遠見的母親從小把關孩子們的教育,未來我們的人口紅利才更容易實現吧?以現在的狀況來看,養育兩個孩子和搞好科研想要兼容真的好難。跟爸爸們不一樣,孩子對母親而言肯定是第一位的,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隻能犧牲自己的學業、事業。現在幸虧家裏有親戚加上保姆幫忙照顧小女兒和打理家務,我每天上午10點出門,下午4點回家接手照顧兩個孩子,相對還算可以有一段時間自己支配,做點研究工作,寫寫論文。可能孩子大一些,有了自理能力之後,我們才能喘口氣。可能,那時我們才能迎來事業的黃金期吧。這對知識更新換代迅速的理工科的女博士可能更難。現在國內高校對研究人員的各種年齡限製也帶來很大壓力。這有科研考核體製本身的問題,也很考驗我們自己的心態,如果能允許自己慢下來,兼容並非不可能。

    (我也認同。荷蘭有位叫奧塞福爾特的女演員兼探險愛好者,在38歲當了媽媽之後,又重拾少女舊夢,開著拖拉機一路去到了南極。記者問她為什麽會想著開拖拉機去,她回答得很好,說一個38歲的女人實現夢想的過程就是這樣,腳步很慢,但一點一點在往前。當代中國的“女漢子”們實現夢想的腳步要更艱難些,女博士變“滅絕師太”,遭受的隱性歧視也更多些,但我相信遊戲規則會變得更人性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