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絕大多數人來,一生所求無非“名利”二字。到了一定高度之後,得手利益足夠,再去追逐利益就更多是為了旁人,就好比是一宗之主,除了考慮自己,還要兼顧眾多同門和弟子的利益。如果了僅僅是為了自己,那麽“名”更重於“利”。

    到了李玄都這等地位之後,就更是如此。名動下和流芳後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李玄都的名氣很大,不過僅僅局限於江湖的範疇之內。江湖之外,對於尋常百姓來,誰是李玄都,誰是清平先生,是完全不知道的。待到數百年後,便是江湖中人,也未必還記得李玄都何許人也。

    若是有後人傳承還好,後人們自然要傳揚祖師的種種事跡,傳承越是久遠,後人越是勢大,祖師的名聲也就越大,比如祖師創立正一宗,正一宗領袖正道多年,祖師的事跡便無人不知,便是尋常百姓也知道張師降魔捉鬼的事跡。

    若是沒有傳承後人,縱然下無敵,在他離世之後,他的手下敗將不會自曝其短,無關之人也不會刻意宣揚,那麽多年之後,就隻剩下一些似真似假的傳,就好比忘劍峰上的兩位劍仙人物。

    朝廷提出的這個條件看似微不足道,實則非同尋常。

    道祖、尊也好,大道君、道君也罷,其實是道門內部的稱呼,不在朝廷的敕封範圍之內。

    縱觀曆代朝廷敕封,大約可以分為六等。第一等是皇帝,唯有太上道祖有此殊榮,被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第二等是王,儒門聖人有此殊榮,被追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第三等是真君,最近的一位真君是神霄宗的開派祖師,被封為“清虛元妙真君”,那也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第四等是四字真人,比如老師張靜修被封為“元陽妙一真人”,神霄宗祖師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第五等是兩字真人,諸如東華宗的太微真人、妙真宗的萬壽真人、神霄宗的三玄真人、飛元真人顏飛卿等等;第六等是法師,比如“鎮魔法師”張靜沉、“玉盈法師”玄真大長公主等等。

    前兩等敕封太過特殊,可以非三教祖師不可得,太上道祖之所以比聖人高出一頭,是因為姓氏後人的緣故。在這種情況下,真君一等已經是朝廷最大的誠意,比起老師的封號還要高出一等。再布告下,意味著數百年後,李玄都就會成為神話傳中的仙人,就拿清虛元妙真君來,如今世間就有他的許多傳,還有邋遢道人的稱號等等。再往前數,如呂祖等人,也是百姓耳熟能詳的人物,當真是流芳百世了。

    這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事情。可以是對症下藥,換成是傳統道門長生地仙,隻怕已是大為心動。

    如果真君稱號隻是個“表”,那麽國師職位就是“裏”了,“國師”一職始於金帳王庭,曆數金帳的曆代國師,無一不是當世高人,大部分出身薩滿教,也有部分出身於真言宗,當年金帳入主中原,建立朝廷,大魏朝廷沿襲金帳部分舊製,朝廷中也有國師職位。執掌正一宗將近一甲子的大師張清衍就曾被朝廷冊封為國師,那也是正一宗實力最為鼎盛的時候。國師可以參與國事,皇帝執弟子禮,地位十分尊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