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都知道李世心厲害,若是結成完整的“太陰劍陣”,便是寧憶都險些亡於他的劍下,此時他被悟真大師纏住,倒不如先將他的劍奴除去,使劍陣不再完整,接下來僅憑李世興一人,萬不是他和悟真二人聯手的對手。

    想到這兒,李玄都身形一閃,直逼距離自己最近的一名劍奴殺去。

    那名劍奴雖然已經沒有正常饒神智,但是本能還在,立時揮劍格擋。

    雙劍相交,一聲刺耳金石之音響起,那名劍奴穩穩站住,沒有被李玄都直接斬斷手中長劍,更沒有被一劍重創,原來這“太陰劍陣”同為一體,一人動便是十二人齊動,此時看似這名劍奴一人一劍對上了李玄都,實則是以十二人之力接下了李玄都的一劍,任憑李玄都境界修為再高,

    也不能如此輕而易舉地便摧破十二饒合力一劍。

    李玄都與人交手經驗豐富,隻是略微思量,便明白了此中玄妙,心知“太陰十三劍”攻守兼備,若是想以巧破去劍陣,耗時耗力,隻怕不等他破去劍陣,李世興就已經脫身,當下隻能以力破巧。於是劍勢一變,“逆劫”和“四海潮生劍”並用,劍招大開大合,劍氣如滾滾大潮,洶湧而至,所過之處,最上層的地麵直接寸寸碎裂,化作齏粉,下層的地麵則如被犁過,溝壑道道。

    十二名劍奴組成的“太陰劍陣”畢竟不算完整,又缺少李世興這個主心骨,缺乏靈活變化,難免僵硬呆板,失之變通。若是李世興應對此時局麵,必會以避戰為主,畢竟飄風驟雨不能長久,待到李玄都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後,再行反攻。可此時十二名劍奴卻是齊齊運轉“青墨三千甲”,將十二人悉數護住,硬撼李玄都的這一劍。

    一瞬之間,十二人如同大風大浪之中的一葉扁舟,隨著大浪不斷起伏上下,似乎隨時都會傾覆。畢竟李玄都也精通“太陰十三劍”,自是知道其中玄妙和弱點,更能有的放矢。

    這時李世興也察覺到了李玄都的意圖,一聲斷喝,稍稍逼退悟真,大喝道:“豎子安然如此!?”

    他剛想去與十二劍奴合作一處,悟真已經一記“大威伏魔拳”當胸打來,李世興不是鍾梧,不以體魄見長,若是硬挨這一拳,非要骨斷筋折不可,悟真畢竟是太玄榜上有名之人,一身修為極為紮實,這一拳之威,不可覷。

    李世興隻得揮劍格擋。

    緊接著悟真一拳接著一拳,拳法似拙實巧,逼得李世興不得不專心應對,一時間竟是脫身不得。

    眼看十二劍奴結成的劍陣已經搖搖欲墜,就在這時,突然從地下鑽出一個人來,雙手一分,兩柄飛劍激射而出,直指李玄都的胸口和腹。

    隻見得兩柄飛劍色澤幽綠,仿佛鬼火,似是蘊含劇毒。

    李玄都一驚,不敢硬接,隻得略微收束劍勢,撤劍回防。

    連續兩聲急促聲響之後,兩柄飛劍拖曳著滾滾焰尾返回主人身邊。

    李玄都望向來人:“諸葛鏨!”

    諸葛鏨並不答話,縱聲長笑,這笑聲卻是連綿不絕,何止百笑千笑?如魔音貫耳,讓人心生種種幻覺。

    李玄都立刻默運“太平青領經”中的清心法門,抵擋魔音,同時也發出一聲長嘯,單憑氣機與諸葛鏨的笑聲相抗。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