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還真沒怎麽多想。”趙青雲楞了一愣,撓撓頭,尷尬道:“我身為桂花村的村長,帶領村民們走上富裕道路,隻是盡一份職責而已。”

    梅朵放下了筷子,用紙巾擦了擦嘴角,意味深長地打量了趙青雲兩眼,才緩緩地說:“最近我看到一個典故,說的是孔夫子批評他得意門生子貢的故事,我覺得很有道理,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聽一聽。”

    趙青雲也放下了筷子,擺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態度,說:“願聞其詳。”

    梅朵饒有興趣的娓娓道來。

    春秋時期,魯國製定了一條法律,如果有本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贖回來,可以憑有關證據到魯國國庫領取補助和獎勵。

    這條法律頒布之後,大大推動了魯國人的救贖行為,產生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

    孔子有個得意門生叫子貢,他是一個很有錢的成功商人,他在與當時諸侯國的貿易中,在別的諸侯國遇到很多魯國的奴隸,他自己掏錢將這些奴隸一一贖回,並且為了顯示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去領取國家的補償金和獎勵,並且頗以此為榮。

    但他的這種行為,遭到了孔子的嚴厲批評。

    孔子的觀點是:國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國人,並且願意為此付出一定的補償,就是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這一行動中來。

    而子貢的行為一下子給這種行為設定了一個大多數人達不到的道德標杆,其他的人贖回了魯國的奴隸,他將麵臨一個兩難選擇:

    如果他去向國家要求補償和獎勵,會被人認為風格不夠高尚,道德受傷害;

    如果他不要國家的補償和獎勵,他將承受實實在在的金錢損失,利益受傷害。

    大多數人並不像子貢那樣富有,他們不願意承擔這種損失,或者說,他們根本承擔不起這種損失。

    於是,大多數人麵對自己的國人成為奴隸的時候,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做為。

    “道德,有時候會毀了秩序!”講到這裏,梅朵總結說:“春秋時期,人口是國力的根本保障!子貢的一個義舉,毀了國家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在俗人境界,子貢是好人,有德行的人;在聖人境界,子貢的做法就是破壞國策的罪人!所以,孔子要批評子貢的做法。”

    趙青雲點點頭,慢悠悠地問道:“朵兒姐姐是不是想告訴我,我是當代的子貢?”

    “嗬嗬,你是聰明人。”梅朵抬起了頭,笑著說:“中央正在大力實施貧困開發戰略,打一場全國範圍的脫貧攻堅戰。我認為,你大可不必去做一個當代的子貢,完全可以通過打贏這一場戰役,實現你的理想和抱負!”

    趙青雲不得不承認梅朵是一個闡明觀點的高手,把想要闡述的道理通過一個個的故事淺顯化了,也等於是向自己伸出了一根橄欖枝,他看著梅朵,笑道:“朵兒姐姐,我可不可以這麽理解,你就是我的老師,當代的孔聖人。”

    趙青雲的直白,也著實把梅朵嚇了一跳。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