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曆經10年,1989年6月,在歐共體馬德裏首腦會議通過了德國財政部長德洛爾提出的“關於歐洲經濟共同體經濟貨幣聯盟”的報告,決定分三個階段實現歐洲經濟貨幣聯盟:1990年7月1日至1993年底為第一階段,爭取所有成員國參加歐洲匯率機製,破除歐洲各國之間的外匯管製,實現資本自由流通;1994年1月1日開始為第二個階段,在德國法蘭克福成立歐洲貨幣機構,監管各國財政和貨幣政策,並為未來成立歐洲中央銀行作準備;1997年1月1日起著手建立歐洲中央銀行,並開始發行歐洲單一貨幣。馬德裏首腦會議將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進程推向新的台階。

    然而,這一計劃又未得到有效實施,在進行到第二階段時,1992年9月,歐洲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英鎊和裏拉匯價急跌,經過幹預和兩次調整匯率後仍然無效,英鎊和裏拉隻得暫時退出歐洲匯率機製。經過多年努為建立並精心維護的歐洲匯率機製受到破壞,實現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前景也蒙上陰影。

    (二)馬斯特裏赫條約

    1992年2月7日,歐洲經濟貨幣聯盟以《政治聯盟條約》和《經濟貨幣聯盟條約》為主要內容簽署了《馬斯特裏赫條約》,並於1993年11同正式生效。它不僅再次為建設歐洲經濟貨幣聯盟製定出了具體程序,更為重要的是它還為加入歐洲貨幣聯盟的國家製定出了具體的可操作標準,使得歐洲經濟貨幣一體化更具操作性和實踐性。

    根據《馬斯特裏赫條約》規定,貨幣聯盟建設分為三個階段:從1990 年7月1日至1993年底為第一個階段,旨在實現資本自由流動,要求基本上所有成員國都加入歐洲貨幣匯率運行機製,擴大歐元的運用範圍。第二個階段,從1994年初至1996年底或1998年底,各成員國加強政策協調,盡可能強化歐洲貨幣匯率機製,縮小匯率波動幅度,建立未來歐洲中央銀行的雛形——歐洲貨幣局(EMI);第三個階段,從 1999 年初至 2002年6月底,建立歐洲中央銀行體係,實現不可逆轉的歐幣間固定匯率製,引進歐元(EURO),同時,各國貨幣退出流通。

    (三)由分歧走向統一

    《馬斯特裏赫條約》簽訂實施以後,歐共體首腦又接連在1995、1996 和1997年召開了一係列會議,使歐盟國家逐步解決分歧,並逐漸向統一的標準靠攏,推動了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進程,這些會議分別是:

    1995年12月召開的馬德裏首腦會議上討論各國貨幣向單一貨幣過渡的具體步驟以及單一貨幣的名稱。各國在會議上達成了一致意見,同時明確了歐洲政府實現貨幣聯盟的決心。這次首腦會議重申,必須嚴格遵守《馬約》關於加入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趨同標準,確保於1999年1月1日啟動歐洲貨幣聯盟,並將未來的貨幣正式命名為“歐元”(EURO)。為保證貨幣聯盟計劃的實施,會議又製定了一份更加詳細和更具操作性的時間表。

    一年以後又在都柏林首召開了新一輪的首腦會議。此次會議令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會議上,歐盟各國首腦在歐元國和非歐元國之間建立新的匯率機製、歐元使用的法律框架、貨幣穩定和經濟增長的原則及其主要內容等方麵達成妥協;並原則上同意了歐洲貨幣局歐元紙幣的“樣幣”;同時,歐洲單一貨幣機製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各成員國在貨幣的技術和程序運行機製方向也達成了共識,擬定於 1999年1月1日發行統一貨幣──歐元;歐元將以1:1比例取代目前使用的歐洲貨幣單位埃居;歐元將於2002年成為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唯一合法通貨,另外,此次首腦會議還明確於1998年年中成立歐洲中央銀行的計劃,並重點討論了《穩定公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