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國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發生的一次經濟泡沫,它與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鬱金香狂熱並稱歐洲早期的三大經濟泡沫。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價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況,更被後人發展出“泡沫經濟”一詞,用來形容經濟過熱而收縮的現象。泡沫上漲時整個英國為它瘋狂“政治家忘記政治、律師放棄打官司、醫生丟棄病人、店主關閉鋪子、牧師離開聖壇,就連貴婦也放下了高傲和虛榮”,甚至像牛頓這樣的聰明人也成為南海泡沫的受害者之一!

    (一)南海公司的創立

    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國經曆了一段較長時間的經濟繁榮,那時英國私人資本不斷集聚,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閑置的資金迫切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名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711年宣告成立,它的創始人是羅伯特。哈利。

    南海公司的成立源於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已曾與愛德華。哈利的一個構想,它們建議國家向某些企業授予權力壟斷某地區的貿易,然後再從那些公司獲取部份利潤,以便讓政府償還因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欠下的大筆債務。這個構思很快就引起愛德華。哈利的兄長,即時任財務大臣羅伯特。哈利(後為牛津伯爵)的注意。在牛精伯爵的倡議下,南海公司遂於1711年透過國會法案成立,並從政府獲得壟斷英國對南美洲及太平洋群島地區貿易的權力,而人人都知道秘魯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著巨大的金銀礦藏,隻要能把英格蘭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數以萬計的“金磚銀塊”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獲得這些壟斷權的代價,不過是支持英國政府債信的恢複,認購了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

    南海公司主要由以羅伯特。哈利為首一群富商組成。為了吸引這批商人加入公司,政府遊說他們若購買數達1,000萬英鎊的國債,政府就會向他們提供六厘的年利率,再額外每年提供8,000英鎊,以作回報。還對該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了永久性退稅政策。公司成立後,總部位於倫敦針線街的南海府,而主席則由約翰。布倫特爵士出任。

    在1713年,英、西簽訂《烏得勒支和約》,標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即將結束。在合約中,西班牙準許英國壟斷對西班牙美洲地區的奴隸貿易,而這個壟斷專營權自然而然地落在南海公司手上。奴隸貿易在當時被視為很賺錢的行業,公眾對南海公司的前景更是一片看好。有關和約的簽訂被當時托利黨政府視為一大勝利,因為南海公司成功為政府有效融資,並與由輝格黨控製的英格蘭銀行抗衡。

    在1716年,南海公司進一步從奴隸貿易中取得優惠待遇,到1717年更向政府多買額外200萬英鎊的公債。

    但事情很快發生了變化,1718年在英國與西班牙交惡,並爆發四國同盟戰爭,南海公司的前景一度暗淡下來。但是南海公司卻仍然宣稱公司狀況良好前景光明,並在1718年邀請英皇喬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為總裁。

    (二)“南海計劃”吹起的泡沫

    在1719年尾,南海公司向英國政府提出一個名為“南海計劃”(South Sea Scheme)的大型換股計劃,以換取更大利益。在當時,英國政府總共發行了大約5,000萬英鎊的長期國債。起初,南海公司打算買下所有國債,但由於顧慮到買入英格蘭銀行及東印度公司所持之國債會引來較大阻力,因而放棄方案。到1720年1月21日,南海公司向財政部提供方案大綱,計劃購入市場上總值3,160萬英鎊的可贖回政府債券及定期債券。在方案中,南海公司還自願向政府無條件支付150萬英鎊,以及額外支付不多於160萬英鎊款項,但這筆款項要視乎公司最後取得多少債券而定,換言之,政府最多可從計劃額外獲得310萬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