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兩人又是嘻嘻一笑,自顧自地帶著人整理勝利品去了。

    鄧思偉則聳拉著腦袋,與圖特唉聲歎氣地檢討起失敗來。

    那日,鄧思偉在帶人悄悄退出戰場的時候,那幫山賊們卻準確地把握住了他的一舉一動,從而大膽下山突擊,結果如同後山一般,在山賊們的衝擊下,那些本來就沒有受到多大約束的臨時傭兵們不堪一擊,率先崩潰,反而攪得軍心浮動,陣腳大亂,連那些真正刀口舔血的傭兵們也跟著稀裏糊塗地敗退下來,將累贅一丟,撒開雙腿就開跑。

    這樣,山賊們通過一場小規模的戰鬥後,很順利地通過打掃戰場得到了一批急需的武器裝備,以及最需要的近百把強弓勁弩,之後,山賊們又在那三人帶領下,通過捷徑迅速繞至後山,布置好兩側埋伏,靜待勞師繞道的鄧思偉進入埋伏圈,然後在控製住爬坡探路的傭兵後,又順利地解決這路人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一次性解決後顧之憂,以防剩下的傭兵們重新集結發動強攻,又或是引來過於強硬的報複,活捉敵酋鄧思偉便是一開始的既定策略,故而才在他通過一線天之後,才發動埋伏。

    由此來看,顯然,失敗的首要因素就是泄密,整個討伐大軍大張旗鼓、浩浩蕩蕩的出發,卻磨蹭到第二日淩晨才予以到達,給予了山賊們太多從容準備的應對時間,以至於喪失了襲擊的突發性。

    其次,便是過於輕敵,就與那些剛剛讀過兩本原本就是瞎編亂造的,就自以為能夠出謀劃策指點江山,並天下無敵的白癡儒生一般,視他人於弱智,卻不料自己才是真正的白癡,玩出分進合擊的分兵之道。要知道從軍事角度而言,玩所謂的分進合擊,有個最大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如何將敵人控製在一點上不動,然後坐等大軍將其包圍分割,而不是主動出擊各個擊破。

    “你看人家要麽以糧倉,要麽以重要城市又或是要道關隘敵人不敢輕棄,才敢分兵合擊,而你以為看了本《N國演義》,就敢說自己知兵懂兵了嗎,要知道那是個白癡儒生寫的YY曆史,不是軍事著作!更非寫實的報告文學,懂嗎?相信裏麵的東西,你就跟著是個白癡!”

    對於鄧思偉再次身陷敵手,置小命於他人,圖特的憤怒終於爆發起來,毫不留情地對宿主予以指責。

    誠如圖特所說,曆史上不少文人學者自詡讀過某些有名的曆史類甚至史書一類,便自以為無敵天下,帶著軍隊出去打仗,生怕敵人跑了,失去戰功,結果都喜歡玩分兵合擊、務必全殲,反而被人主動出擊、各個擊破,來個大敗虧輸。究其原因,大概都是這些打著名著的頭銜的,將軍事一途白癡話,讓人以為不外如此之故,以至於對那些真正的軍事專家不屑一顧,偏聽偏信,不相信謹慎之言,最終得個喪師辱國之下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