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亙在漢與匈奴之間的茫茫戈壁灘,東西長三千多裏,南北寬一千多裏。億萬年的強勁北風將泥土和細小沙粒吹得一幹二淨,剩下的是粗大的砂粒和大大小小的石頭。天地之間,一望無際,偶爾看到幾塊石柱孤零零矗立著。石柱已經被吹得千瘡百孔,在狂風中發出淒厲的叫聲。

    戈壁灘上也有神奇的一麵,有的沙石露出不同的顏色,褐色、紅色、黃色、白色。日落時分走在紅色的沙石上,天地一片鮮紅,每個人的臉上、身上也被映成紅色,如同走在仙境。

    與河邊圓圓的鵝卵石不同,這裏的石頭被風刮出堅硬的棱角,走在上麵要十分小心。擔心馬腿被石頭劃傷,騎兵們下馬走在地上。在這個看不到邊際的戈壁灘上,騎兵的行進速度由身後的十幾萬輛大車決定。

    二十萬民夫趕著十幾萬輛大車,大車上是水、草料和糧食。少吃一點,大家還能適應,缺水的滋味實在是難以忍受。好在戈壁灘上不是沒有一滴水,來到一處低窪地方,幾個向導左看右看,看準一處地方,開始打井。一頓飯的功夫,就挖出了水。

    有人還沒有喝到水,井水已經幹枯。向導把井埋上,四五天後水就會再冒出來。走出戈壁灘的訣竅就是知道哪裏有地下水!

    有的地方有豐富的地下水,常年不幹枯,就會形成綠洲。這一帶的戈壁灘上最大的綠洲被稱為興城,兩路漢軍預定在這裏回合。

    在戈壁灘裏走了二十多天,去病來到興城。興城的牧民已經撤走,一百多匈奴騎兵住在興城。伊即的月氏騎兵悄悄摸上去,匈奴騎兵早有防備,不等他們靠近,就跑得無影無蹤。

    興城是個遠近聞名的大綠洲,但對去病大軍來說還是太小了。前軍稍事休息後,繼續北上,騰出地方讓後麵的人進來。二十多萬人花了十幾天,陸陸續續走出這個綠洲。

    他們前腳剛走,遼西將軍趙安和北平太守路博德、都尉衛山帶領六萬軍民就到了。趙安留下一名校尉守衛綠洲,其餘人繼續北上。

    又走了十天,地上的草漸漸增多,要走出戈壁了。去病命令前軍停下來,等候後麵人上來。偵騎回報,前麵沒有匈奴人。去病將信將疑,匈奴人會放過這個以逸待勞的機會?

    三十萬人小心翼翼走出戈壁灘,真得沒有遇到一個匈奴人。在一條小河邊,漢軍建立大營。二十萬民夫卸下糧草軍械,趕著大車走回戈壁灘,開始下一波艱苦跋涉。

    去病想讓路博德和衛山把守大營,衛山不願意,他被左賢王打得無還手之力,現在正是他報仇雪恨的機會。

    防守大營看似輕鬆,實際關係全軍的生死。衛山既然不願意,去病不再強求。和趙安商議一番,去病命令孟自留下來。孟自也不願意,去病笑臉相陪,幾近哀求,孟自才答應下來。

    大營安置妥當,五萬精騎攜帶五天口糧繼續北上。五萬騎兵分為五部分,左軍是趙破奴和仆多,右軍是高不識和複陸支,前軍是伊即和衛山,中軍是去病和趙安,後軍是李敢。

    左、右、前三軍又分成多路,奔波在大草原上尋找水源。中軍和後軍居中策應,一旦前麵發現匈奴人,他們就撲上去。

    到了第三天,複陸支捉到一戶牧民。這戶牧民在北撤的路上,羊跑散了,在找羊的時候,被漢軍抓到。

    問清牧民撤退的方向,去病問:“我們追上去?”

    戰前各種設想,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卻發生了。眾人情緒低落,趙安提醒去病:“咱們隻有兩天的口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