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老、父老的來曆

《禮記》記載,夏、商、周時有尊養國老和庶老的禮儀。

《管子》、《墨子》中多次提到父老,如《墨子?號令篇》中有“吏、裏正、父老”。《春秋公羊傳》有注:一裏八十戶,八家共一巷,選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日父老。

《史記》記載西門豹祭河神的故事,收入小學課本。戰國時,西門豹會之河上。三老、官屬、豪長者、裏父老皆會,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

在這裏,三老、裏父老、人民是並列關係,三老排名在官吏之前,裏父老在官吏之後。

秦朝時,三老、父老成為普遍的製度。《史記?陳涉世家》載陳涉起義後,“號令召三老、豪傑”。劉邦起義時,寫信給沛縣城裏的父老,叫父老們殺了縣令。攻占鹹陽後,與父老約法三章。奪取關中後,揮軍東進,“至洛陽,新城三老董公”聽說項羽殺害楚懷王,勸劉邦為楚懷王發喪。

二、漢代三老、父老的發展

經過楚漢戰爭後,有些地方三老空缺,漢高祖劉邦下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 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複勿徭戍。”

漢文帝詔曰:“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生民之本也。三老,民眾之師也。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

武帝元狩元年,賜縣三老、孝者一人五匹帛,鄉三老、悌者、力田一人三匹帛。孝、悌就是五好家庭,力田就是勞動模範。在本篇小說裏,思齊各就是個勞動模範。

三、三老與父老的異同

三老設之於鄉、縣以上,父老在裏、村以下。三老依托鄉縣政府,由百姓推舉加上官方選任,“非吏,而得與吏比”,經常享受政府的賞賜。父老幾乎完全是百姓推舉,不具備“與吏比”的資格,很少有官府賞賜。

三老、父老相同之處是兩者選拔標準相近,均非真正的官員,都是道德示範式人物,享有較高的地位和聲望,皆可參與議政,控製著基層社會秩序。

三老和父老在民間德高望重,可向皇帝直接上書。例如漢武帝時,壺關三老令孤茂上書為太子鳴冤,終使武帝為之感悟。成帝時,京兆尹王尊被免官,三老公乘興等上書稱頌王尊,天子複之為徐州刺史。隨後,三老朱英等又上書言王尊在東郡守堤,不避危殆,親率吏民治水,王尊因而受到嘉獎。

四、民間自治的經濟基礎

一種政治製度必然有相應的經濟基礎,擔任三老、父老的人應該有較多財產。《史記》記載一個人家窮,就到一個偏遠貧窮的地方,那裏沒有豪強,他公平待人,被當地人選為父老。這顯然是特殊情況,為了讓窮人也能在公共事務上與富人競爭,需要製度上的保障。

河南偃師出土了一塊東漢石碑,稱為《侍廷裏父老約石券》。上麵記載了一個叫侍廷裏的小村子選出父老後,大家集資買一塊田地。這塊田的所有權歸集體,父老可將田地的收益用於解決集體事務。村民不能私自劃分該土地,父老缺職的情況下,可租賃該田地,租金應交為村子公共活動的經費。

《侍廷裏父老約石券》是目前所知道的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鄉裏民約,讓我們認識到祖先的智慧和中華曆史上燦爛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