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男女之間基於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最真摯的互相傾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一種最強烈的感情。這個意義上的愛情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在原始社會,人類處於蒙昧無知的狀態,愛情還不可能產生。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對愛情和家庭的產生做過深入細致的考察和研究,他精辟地指出:“在中世紀以前,是談不到個人的性愛的。不言而喻,形態的美麗、親密的交往、融洽的情性等等,都曾引起異性對於發生性關係的熱望;同誰發生這種最親密的關係,無論對男子還是對女子都不是完全無所謂的。但是這距離現代的性愛還很遠很遠。在整個古代,婚姻都是由父母為當事人締結的,當事人則安心順從。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並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現代的性愛,同古代人的單純的性要求,同厄洛斯[情欲],是根本不同的。第一,性愛是以所愛者的對應的愛為前提的;從這方麵說,婦女處於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的厄洛斯時代,決不是一向都征求婦女同意的。第二,性愛常常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和彼此分離,對雙方來說即使不是一個最大的不幸,也是一個大不幸;為了能彼此結合,雙方甘冒很大的危險,直到拿生命孤注一擲,而這種事情在古代充其量隻是在通奸的場合才會發生。最後,對於性關係的評價,產生了一種新的道德標準,人們不僅要問:它是婚姻的還是私通的,而且要問:是不是由於愛和對應的愛而發生的?”在這裏,恩格斯雖然沒有給出愛情的定義,但卻揭示了個人性愛的產生以及現代的性愛與單純的性要求的根本區別。

    馬克思主義認為,愛情既有其自然屬性,也有其社會屬性,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但其本質在於它的社會性。由於人已經遠離了動物界而成為社會的人,人類的戀愛也就不隻是個人的現象和問題,而且是社會的現象和問題了。男女的戀愛行為不僅會對個人生活產生影響,而且也會對社會生活產生影響。因此,社會對個人的戀愛行為進行道德約束也就是必然的了。正是由於愛情具有社會屬性,有了社會對於愛情的相對統一的要求和約束,愛情才能夠超越人類的性本能,成為人類一種最高尚、最優美和最誠摯的情感。

    三、孝的傳統內涵與現代意義

    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中,“百善孝為先”。孝是道德的首要內容和其他一切道德的基礎和出發點。今天,弘揚中國傳統道德中“孝”的合理因素,有利於促進家庭關係的和諧,有利於協調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推進年青一代的道德修養,不僅對家庭美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整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

    古代聖賢對於孝的首要意義有很深刻的認識。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的弟子有若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意思是說,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礎。《三字經》裏也說:“首孝悌,次見聞。”意思是說,做人首先要懂得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其次才是讀書認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