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應該花自己的錢還是別人的錢?對於這一點,一直以來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有多少錢,做多大事。創業應該投入自己的錢,並且由自己完全掌控一切,這才是真正的創業。完全不需要四處路演,求爺爺告奶奶到處融資。如果錢不多,可以先從小事做起,不斷投入,慢慢做大。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做大事,必須砸大錢。盡可能拉更多名人大佬進來,除了錢,這些人還能帶來很多附加價值,名人為你做背書,大機構的品牌知名度,都能為你的公司加分,而且在創業三元素中,人和時間這兩樣,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可以用錢來置換的。有錢,就能招到牛人;有錢,就能投入更多資源,節省時間。非別人的錢不能創業也,隻要我能給投資者足夠的回報,讓大家實現雙贏,拿別人的錢有什麽不好呢?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通常處於一個競爭不夠激烈,發展平緩甚至停滯的行業。時間對於他來說沒有那麽重要,所以他可以慢慢去做,慢慢發展,譬如餐飲業。或者錢並不能帶來時間的加速,譬如種植業。此外,他所在的這個行業,可能不是投資熱點,增長也比較緩慢,通常也很少有人願意投資。

    但是,有些天使投資人卻比較青睞持這種想法的人,他們認為,如果你自己都不肯投入,隻想著用別人的錢做自己的事,那麽我投資你風險就會很大。所以,有些天使投資人要求創業者一定要投入一定比例的錢進去,否則就不予投資。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經常是處在高速發展的行業,每家公司都在和整個行業賽跑,落後一步,全盤皆輸,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錢作為推進力,以便能夠追趕上行業先行者的步伐。他們所在的行業,多數也是投資熱點,隻要有好的團隊,好的項目,就會有一大群人搶著投資,他們通常要考慮的,並不是拿不拿錢的問題,而是拿誰的錢,以什麽價格拿錢的問題。

    但是,大多數創業者都是徘徊在這兩者之間的一群人,尤其是很多女性創業者,經常是猶豫不決,不然我自己拿錢先做起來吧?或者先去融資試試看?這兩種想法不斷交戰,甚至輪流坐莊。自己先拿錢做起來的情況下,發展到一定階段,遭遇資金捉襟見肘,就會懊悔為什麽不先去找錢。而找錢不順利的時候,又在想還不如當初先自己做起來,這時候產品已經有了雛形,找錢豈不是更容易?

    我見過很多遊戲行業的創業者就是這樣:團隊初創階段融資不順利,他們就覺得是因為團隊太早期沒有產品的緣故。於是就先退回來開發產品,等產品有了DEMO(demonstration的縮寫,演示版)再出去找錢時,卻發現很多原來有意向的投資者紛紛打了退堂鼓,而繼續保持關注的投資者,關注點又變成了 “你們的產品什麽時候能做完?什麽時候能找到發行商?”這時候,他們想再退回去繼續開發,卻發現自己的錢已經不夠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